520亲子成长迹婚姻育儿教育

“偷”非偷

2019-07-10  本文已影响245人  潘燕生

520亲子成长迹的群里,“每周字友讨论 ”第14期,“字友” 提出一个来自十岁孩子妈妈的求助:“孩子有偷拿家人钱的习惯,以前打过,但仍然不改,过一段时间就继续犯,这个敏感问题该怎么处理引导,字迹友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印象中好像这一类的事情还很多,也不新鲜,我对这样的问题有时也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的一段生活经历比较特殊,就是在我开始上小学以后,我家的经济大权就交到我手里了。父母发工资后回到家里都会把工资交给我,然后我再分别给爸爸、妈妈多少钱,然后再去邮局给外地的老人寄钱,剩下的我就去存银行,家里要用钱时我再去银行取。

这是家里的公款,我个人不用。我自己另外有小金库,父亲每天上班前都会给我一毛钱,星期日则给一块钱。在那个时代,这算是很大的数目了。不过我不会乱花钱,有时为了省钱,还会不坐公交车走路,因为我喜欢看书,那时积攒的钱几乎全部被我买成书了。

家里从小就很民主,夸张地说,家里甚至没有锁,家庭成员之间好像都没有什么要隐瞒的,每天在餐桌上就是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

后来我有了孩子,开始也想过怎么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但后来发现基本没有在金钱方面对孩子有什么说教,好像孩子对金钱不敏感。家里的钱有时就放在桌面上,孩子也不会主动去拿,或者拿之前会打个招呼,或者用钱后马上告诉我们。

孩子偷钱,有几个前提不同的情况,或者是孩子自己想用钱担心家长不给,二是孩子被别人勒索不想让家长知道。

孩子自己用钱以前范围小,一般是买零食,或者玩具等,现在还有可能充值玩游戏。孩子为什么会用偷的方式呢?恐怕他知道家长会反对他这样做,但是又控制不了外界的诱惑。

我们看资料得知现在很多地方还或多或少的校园霸凌现象,孩子在外被欺负、被勒索不敢告诉家人。孩子因为这个偷钱的主要原因是父母没有和孩子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没能帮助孩子建立真正的安全感。

我儿子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他告诉我班上一个女同学逼他买饮料给她,如果他不买给她,她就会掐他,说掐了好几次了。恰好我认识他那个女同学的家长,也知道他们的家境不错,但没有想到会教育出这样的一个孩子,后来才知道孩子都会偶尔出现口渴或者肚子饿的情况,但她的父母没有给她零用钱。

虽然孩子每天坐校车,但我还是给他准备了一张八达通以备不时之需,所以他偶尔可以在学校一楼的小店或者自动售货机买零食或者饮料,结果被那个女同学看到。当那个女同学有需求时就会骚扰他,也骚扰过其他同学。

我告诉孩子,如果她看到你正在吃什么食物要求分享,你可以和她分享,但是如果她要你买给她,那看你自己愿不愿意,但是你不要怕她。如果需要,我去找她谈或者找她父母谈。

所以,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孩子偷钱已经成为习惯,第一个需要检讨的是自己,而不是想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作为家长,是否满足了孩子的正常需求?是否惯坏孩子想要啥就有啥?是否和孩子建立密切关系?是否被孩子视为安全的港湾?

孩子小时候,缺乏明确的物权意识,对于“偷”、“拿”、“用”等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区别,所以在他有需求时就会去解决,不需要上纲上线。但是,很多家长不理解孩子的行为,遇到这种情况不问青红皂白,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立刻给孩子的行为贴上“偷”的标签并进行惩罚,没有去检讨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真相。

面对咄咄逼人的家长,孩子有时就会以说谎的方式来逃避,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遇到孩子偷钱,首先是要不动声色想办法搞清楚他偷钱的目的,然后尽量不提“偷”这个字眼,看看怎么样淡化孩子的这种行为,然后赶紧解决孩子的需求。如果这种需求是不合理的、过分的,那就要具体说明为什么这样的需求是不被允许的,这种不允许也要视情况而定,是完全不允许还是有条件允许。

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是不合适的,要知道每一个第一次都会对后面的行动产生影响,何况有时是孩子并不理解自己的行为。早早地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极容易形成破窗效应。

回到文章前面家长的求助,我的答案是:你自己赶紧检讨吧,要想孩子改变,你自己得先改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