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表现为何时好时坏?
通过测评师精细的测评,给家长出具了针对性的感统家庭训练方案,大量的孩子都呈现出明显的感统进步,如:不合群的孩子,很快就融入了集体;害羞胆小的孩子,变得逐渐开朗乐观;视觉空间、聚焦不良的孩子,竟然爱上了看书;在教室里一刻也坐不住的孩子,慢慢也能越来越平静……这样的变化,基本上在孩子开始训练之后的一到十天之间,就会比较明显的呈现,家长们由此无比喜悦与感恩,在与孩子的训练游戏中,更增进了亲子关系,开启了与孩子新一轮的生命连接,同时滋养了家长的生命。训练到此,家长与孩子都收获很大,也是双方兴奋度、契合度最高的阶段。
孩子发生变化之后,许多家长开始松懈,误以为孩子已经“好了”, 于是在家训练开始变成应付了事, 断断续续, 不重视根据孩子能力变化而更换新方案, 甚至停止训练而转为静态才艺或课业学习活动。
再过一段日子蓦然回首时, 家长会赫然发现孩子似乎出现了令人更焦虑或生气的新问题,没有觉察原因的家长会开始对孩子扩大限制、施压、“讲道理”,期望孩子能“听话”“自我要求”或“配合”。至此,一如原本导致孩子感统失调的教育模式重新上演,即使被提醒孩子需要感统训练, 焦虑的家长也无法维持趣味性的训练方式和情境。
因此, 训练失去了应有的乐趣,不做测评而失去了重新聚焦的新方案, 自然就更不可能呈现良好效果。家长们开始怀疑、纠结,最终逐步放弃,不了了之。再问起有没有持续给孩子训练时,常常是一声长叹。感统训练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赞叹美丽,却不可得!
黑暗之中,我们走路磕磕碰碰;在光明之中,我们便不会这样,轻松自如。形成如此大的区别,只是因为“看见”而已。家长不能坚持,或是无法引导孩子有效训练,都只是因为“看不见”真相。
孩子之所以感统失调,皆是由于过往不够科学的教养方式,形成不良的大脑网络连接,不良的网络既已形成,是不会轻易地自动消失的。而我们透过感觉统合训练所形成的良好网络,初始时还十分的脆弱,而过往的不良脑网络业已形成习惯,如果我们不能持续地提供新网络的刺激养料(针对性、足量的感统训练),很容易有回归到旧有脑网络的形态——就是家长们所看到的,孩子好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恢复了过去的“坏习惯”。
另外,感统训练之前, 如果没有给孩子进行精准的测评(目前仅惠心千爱智慧的测评技术获得国家认证与法律保护),仅凭家长粗略填写的“测评量表”,给予大致判断,然后用大量单一刺激,如:跳绳1000个,转圈300圈,或随意在一间装满感统教具的教室里不停跑跳嬉闹,看起来孩子是玩得很开心,却可能给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例如形成机械式思维与机械式反射行为,孩子越训练越楞,遇事不会思考,头脑不会转弯,特别固执。
实际上孩子感统能力的提升,是呈“钟摆式”进步的。举例来说:过去触觉迟钝的孩子会突然间呈现出触觉敏感的现象;过去曾经非常安静的孩子,现在突然会变得脾气暴躁,大喊大叫;前段时间还大胆主动发言的孩子,现在突然又变的胆小、害羞……
此时家长可能要问:能力不断地反复,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稳定呢?这个答案孩子的身体会告诉我们, 一般家长可以通过测评师的说明, 理解整个过程并判断是否已达稳定时期。
根据脑网络建构的原理,孩子持续地进行足量、针对性感统训练,能使新网络越来越巩固而稳定,而旧有的不良脑网络则因为不常使用而退化,至此,测评后被侧重强化与调整的感统能力就相对稳定了。这时,家长才可以轻轻地松一口气。紧接着,还要鼓足勇气、备足能量,迎接下一个台阶的挑战。
十二岁(早则十岁)的少年如果感统良好,会呈现出以下特性:
一、悟性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身体棒——气血通畅,感觉敏锐
三、常喜乐——身心轻松,内外和谐
四、自信足——不卑不亢,现学现会
五、能力强——身为心用,全身是劲
此时孩子的各项学习与适应能力可能都在家长之上, 除了缺少社会经验之外。希望更多家长能正确了解感觉统合的原理,为了孩子未来不可估量的明天,坚持!坚持!再坚持!成为托起孩子生命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