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话说(三)
1、太学求学
随父曹嵩来到洛阳京城,新家安在袁术家相邻的洛阳东街三十二号,虽然两家是邻居,但袁术的父亲袁逢以旺门大族自居,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们,不要跟对门的(太监后人)有太多来往。在老家谯县读了几年的私塾教育,现在来到京城开始就读于贵族学校了,那个时候称为太学,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的,都是官二代,富二代在此上的,我因为年纪也才9岁,开始就读于小学一年级,跟我同学的,有袁术,袁绍、张邈等都是京城高官的子弟居多。开始上学的那会儿,袁术几个兄弟,都时常找我茬,骂我是太监的后代,甚至为此,我们还大打出手过一次。无奈,他们兄弟三个一起上,把我揍了一顿,为此,我们家从此跟他们家没有什么交际了。我从内心鄙视他们,那个时候,就心想,有朝一日,我要灭了他们。此时,同在太学里高级班和太学大学部也有不少日后知名的校友,诸如刘表,刘璋,杨彪等等。我们虽然相差好几个年级,但也常常有所耳闻和互动,算是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
在京城太学里的读书日子,最大的改变就是我的乡音终于改掉了。京城教书的老师,都是博学之上,有些老师还是帝师,在这种良好的学风下,我的学业也进步很快,慢慢也收敛了我过去那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也变得勤奋好学起来。这种好学一直伴随我后期的戎马生涯。因为,太学教育属于官宦子弟的集中营,日后也是当官,继承祖业的不二门选,因此,随着我们快毕业的时候,我们也直接能通过举贤的方式,进入官场。那个时候人才想当官通过的途径也有好几条。一个是继承祖业,像我这种;一种是读书,品德优良,可以通过举荐的方式;还有一种人才评论,那个时候流行评旦,通过知名的人来进行点评,也是扩大知名度,表现好的,文章出类拔萃,品德也不错的都可以直接进入大官的家里做幕僚或当个小官。
太学整个太学的教育,前后也一共上了10年,太学大学的内容都是学习些古代的典章,法制,系统的学习之后,每个人的价值观都能形成了。因为,太学也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能在此读过书,基本都有一张仕途的通行证。那个时候的太学校长是桥玄先生。他知识面非常广泛,时常能跟学生打成一片,他的课程,我也十分喜欢,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做人做事的态度,当然,我更喜欢上的课程是当时的知名人士蔡邕的课,他讲的故事娓娓道来,总是把深刻的道理隐藏在浅显的故事中。他的音乐造诣也很深,听他弹古筝就是一种享受,《幽思》、《游春》、《秋思》、《坐愁》、《渌水》五首琴曲和后来魏国末年嵇康创作的《嵇氏四弄》,并称“九弄”。那个时候的我,对他很崇拜,跟他也就是成了忘年交了。他有个女儿叫蔡文姬,以后的岁月里,我还和她有一段故事。除了对这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我在太学里最感兴趣的还是兵法之类的课程和书籍。那个时候,朝廷在太学里设置了军事课程,教官也是当朝的知名武将段颍,给我们讲解实际的战况布局以及其他韬略,我每次都对这样的课程充满了兴趣,课余时间,很喜欢看那些过去的兵书,诸如《鬼谷子》、《司马法》、《吴子兵法》、《孙子兵法》、《六韬》等军事韬略的书籍。我们也时常操练这些兵法,每次操练,我也深的老师的夸奖,让我悟性不错,能灵活运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也学会了很多的战法,守城,攻城的方略。这些都是为我将来叱咤风云必要的学习基础。在太学的十年时间,我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小毛孩,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的奇才,也为日后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多领域所作出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广交名士
从太学大学部毕业,基本就有做官的资格了,但为了增长一些才干,我选择了去外面到处走走,游览下祖国大好河山,顺便也结交一些名人雅士,增加自己的知名度的同时,也能为以后官场人脉增加些资源。当时的风气讲究人才评论,很多出生不太好的家庭,想知名度高,也只能通过人脉关系,带上自己的文章作品或凭自己的口才谋得当时善于评论人才的知名人士,我虽然是官宦子弟,无奈也是因为祖辈是太监,在偌大的京城,虽然荣耀,但我内心还是渴望凭借自己的文采和韬略能博得名声。为了更好的增加知名度,我也就四处走访,拜访德高望重的前辈,第一个拜访的是我的太学大学部的老师桥玄,他德高望重,担任过朝廷的很多重要的职务,也属于三公之位,现在退休了,赋闲在家,看到我带上礼品过来拜访,老先生也喜出望外,跟我推心置腹的聊天,谈天下大事,忧国忧民,对于朝政的得失,他也无能为力,只盼望后世有能人能匡扶社稷,澄清宇宙。老先生跟我聊的投机,说我是能安定天下的人,让我好好努力,闯出一番大事业来。竟然以家属后世为重托给我,让我受宠若惊,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感恩戴德,老师的厚望于我,更是激励我以后的雄心壮志。就在后来,我参加了讨伐军阀的战争中,来到了老家谯县,打听老师桥玄的下落,得知去世多年,我很悲伤,有此感到了自己老师的培养、赏识和举荐,我一个无名小辈能闻名于当时,也是老师的爱戴。为此,我写了一篇祭文,表达我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月旦评故太尉桥公,延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资,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殁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
我结交的第二个名士是汝南人许子将。因为他是那个时候的当世大儒,本来可以来太学大学部教书,他没有来,最近他在他的老家搞起了月旦评,搞得有声有色,当时天下很多士子都去那里找他,给他评论一番。或许借此,就能闻名于当世。许子将出生名门,少好名节,见识过人,明于识人。因为天下大乱开始,他也一直没有出来做官,做了当世的大隐之人。他和他的堂兄许靖,一起在老家的小岛别墅里办起了“月旦评”,即在每月的第一天,召集各地各界名人,前来家中聚会畅饮。席间,许家兄弟于客人一起畅饮谈天下形势,评品乡党,褒贬时政,如能得到许家兄弟一番品评褒奖的,就会立即身价百倍,扬名于天下。
由于老师桥玄跟许子将本来关系很熟悉,他的推荐之下,我来找他了。在我的堂弟曹仁的陪同下,带着厚礼来拜见他。把桥玄老师的推荐下给他先看看,也自报家门,让他明白,我虽然是官宦子弟,也能知书达理,来请教老师。不料,我感觉,许老师,他为人有些清高,看不起我太监之后的身份,对于我的到来,显得不冷不热,礼物不但没有收,还不怎么和我说话,更不愿意作出评议,当时许府宾客盈门,我好生尴尬,自得灰溜溜的匆匆离去。为此,我的堂弟曹仁很生气的痛骂了许子将,说他清高,不给我们面子,好歹也给桥玄的面子吧。我也深知,凡事读书人都有些清高,尤其是许子将这样的当世大儒,对自己冷淡,也是正常的,毕竟,初次见面,人家也不知道我曹操有何本事,恐怕也以为我是纨绔子弟而已,打发我离开也是正常的。我也就准备再一次的去请教,选择直接去他家里。避开人群,好好诚心再去拜访下,带上前面退回的礼物。这次,是我自己去的,觉得这样要方便些。
月旦评评论来到许老师的家里,感觉他生活比较简朴,虽然他的叔叔是当朝太尉,但他居住很简朴,见我过来,也表现的平淡,高人就是处事不惊的。我说明我的来意,希望能得许老师的几句点评,也好让我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不料,许老师仔细的看着我,好久没有说话,估计也在评论我,再想用什么评语比较合适。后来,他简单的问我一些如何跟桥玄认识的,以及桥玄对我的印象如何,我如实说了,不料,许老师,说我家族势力很大,为何来此找他的评论,有点本末倒置了。我也只能把自己的内心的困惑告诉老师,老师跟我聊了很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内容,也聊了当今天下的形势,说的都是大道理,聊到太阳快下山了,还没有给我点评,我也觉得老师或许不想点评我了,我知趣的告辞了。临终前,把上次给他的桥玄老师的推荐信再次给他,因为上次,他比较忙,没有看过,就又给我了。给他推荐后,我就告辞了。我走了快半个时辰的时候,他的佣人骑马追我,说许子将有东西送给我,原来是他的评语。我很兴奋的打开这个评语的竹简,只见有两行字:“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人生得这个评语,让我更加的确信,天将将大任于我,不管是能臣,还是奸雄,混出一定的成就才不枉此生,更不辜负许子将老师的识人之准。为此,我更加觉得自己能干一番大事业。后来,我就把这评语,时常告诉我的朋友,甚至用大字裱起来,放在卧室,客厅里,让等多的人知道我的评语。这种方式,更容易出名,这样,天下的人都知道,我曹操将来就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这种评价,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不久,我被家乡里有点权势的人举荐为“孝廉”。我从此也就是踏上了仕途,开始了我的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