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繁星 今日晨曦
今天是18年的6月13,农历四月三十,四月份的最后一天。好像自从过了四十,日子逃跑一般。古人说“白驹过隙”,形容得真妥帖。
我还是按照农历来计算日子吧。一来感觉时光能慢一点,时光啊,你慢点吧。当别人感慨“哇,又到6月,18年忽忽过了一半”时,我盯着日历下那一行小字跟自己说“嗯,还是草长莺飞的四月呢”。心一下子也就安定下来了,继续做些读书写字慢节奏的事情。二来记忆里很多美好的节日仪式都跟农历有关。正月十五闹花灯吃元宵,三月三草长莺飞放风筝,五月初五换上花裙吃粽子,七月初七葡萄树下眼巴巴地看鹊桥相会,八月十五桂花飘香吃月饼,九月初九重阳登高放歌山野,十月小雪红泥火炉埋红薯,腊月小孩奔走相告迎新春……
那么多美好的记忆都和传统节日有关啊!那我的这份文集就从农历五月开始吧。
记忆中好像看过这样一句话:文化就在日子里,艺术也在日子里。写着那些有关节日的曾经过往,因蒙上一层记忆的色彩,愈加美好亲切。这些俗世里平常人家的节日何尝不是高雅的文化呢?传统节日文化带着血脉传承基因让一代代人心安血热。
虽然母亲早逝,但童年少年时期该有的传统节日都曾在母亲的张罗下一一体验。所以我对童年少年时代是美好的,因为该有的节日仪式该有的美好我都不曾缺席。犹记得,有一年的乞巧节,月亮特别的亮,院子里葡萄架上的绿叶生得错落有致,似乎那一年的葡萄藤叶就是为了让我们看“牛郎织女鹊桥会”一样。性格活泼有趣的妈妈早早准备了一大盆井水,放在葡萄架下,告诉我和妹妹,如果从葡萄藤的缝隙里看不到牛郎挑着儿女会织女,就从水盆里看……至今,我也不知母亲为什么会有这么有趣的玩法,但那一晚守在葡萄架下看星星、看夜空的情景,还有母亲那活泼的笑脸却是想起来就温暖就充满生的喜悦的记忆。
至于端午节,爱美的母亲不管再忙,都要给我和妹妹准备夏天要穿的花裙子,要知道,不管是母亲用小碎花的确良给我们做的小长裙,还是用棉布绣上小猫钓鱼的连衣裙,都能让我和妹妹美上一个完整的夏天。在那个同龄人穿着桐布大褂的年代,我从身上的花裙子里有了最初的审美体验——美不仅带来快乐还带来幸福。母亲为我们包粽子也是总会放一颗红枣,说“:白水粽子不用放糖的,太甜的东西让人生腻,一个粽子吃着吃着吃到一棵小红枣,那才叫相宜……”。后来的人生经历无数次地告诉我:生活太顺太腻烦甜的日子,其实是容易生烦恼的。这应该算是母亲日常生活中给我最早的哲学启蒙呢。
你看,文化也好,艺术也好,不都是源于生命的早期生活吗?
今年今日,端午节将至,即将满十八岁的女儿,成人在即。我忽然汗颜起来:我到底给了女儿怎样的童年少年生活,在她生命早期的6500个日子里,作为母亲的我,给了她怎样的节日文化、艺术启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