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会后,谈谈对智能汽车的认知
本周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举办,趁周末在B站刷了云端,将主讲嘉宾和参展产品都大致看了一遍。
整体上基本都是已经发布过已知的应用,例如百度的无人驾驶和小度音箱,腾讯强化学习在王者荣耀的应用,科大讯飞的学习机,某银行的智能推荐、营销和风控。也有不是人工智能应用乱入的,例如数字人民币,蚂蚁链等。
大体表明,当前人工智能应用发展进入平台期,该拓展的场景和应用都已经拓展了,甚至出现虚拟人严重撞车的问题,主会场虚拟主持、百度火星车虚拟人、某银行虚拟人助理,也间接说明虚拟人在营销场景正在广泛落地。
本篇借着人工智能大会的落地,谈谈最近对智能汽车的一些认知与看法。
三个概念
关注智能汽车领域绕不开三个概念:电动车、智能座舱和无人驾驶。上一篇《以「碳中和」概念为例,聊聊产品经理的底层逻辑》提到在「碳中和」的长期目标下,伴随着能源革命,电动汽车将逐步取代燃油汽车,成为主流。
智能座舱则是伴随电动车和互联网潮流,将原来机械的汽车逐步转变为娱乐和智能化空间,汽车越来越「软」,越来越「智能」。具体来讲,通过语音、手势、视觉等感知能力的引入,对车内娱乐、导航、硬件实现控制(如车窗、座椅、空调等),解放双手,提升车内体验。
无人驾驶则是更为高的目标,目前电动车显然做不到理想意义上L4的无人驾驶,在相当长时间都会处于人机共驾阶段。甚至如果没有交通的配套改造和在特定道路禁止人类驾驶,L4级别无人驾驶可能永远无法实现,因为无人驾驶越高级的阶段,与其说是考验驾驶能力,不如说是对所有情况下环境的适应,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穷尽的问题。
电动车、智能座舱、无人驾驶三个概念既有区别也因为时代的原因,被联系到一起,整体上构成了汽车革命的变量,在这种新旧交替力量交替的交叉路口,传统车企谈不上什么绝对的优势,才给了造车「新势力」以崛起的机会。
云边协同
最近5G的已经比较少被谈及了,主要原因是对于消费者来讲,5G资费既不划算也缺少啥手级场景。但在物联网时代,5G的确大有用处。
拿智能汽车这波浪潮为例,本质上是汽车从代步工具逐步同时跨越信息化和智能化两条鸿沟。
智能化会产生大量数据,考虑到汽车上对实时性的要求,大量的人脸、语音、雷达与视觉数据是不可能都传到云端,再经过云端计算返回给汽车的。对于需要在汽车端数据处理与计算的,要求汽车有「边缘计算」能力,对于需要在云端处理与计算的,需要高效的上传与下发,需要汽车与云端有高速的连接能力,所以人们都说5G会是无人驾驶时代的基础能力。
行业内有人讲智能汽车是「手机」+「四个轮子」,虽然智能汽车不会如此简单,但也提到了本质,汽车会逐步互联网和平台化,尤其智能驾驶的发展,人在车内空间双手和眼睛被解放,这部分注意力时间将会催生平台级公司。所以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竞争到一定阶段,一定是考验汽车公司的平台生态能力,而不仅仅是当前多个硬件或多个显示屏而已。
AI平台
这些年做人工智能产品花费最多的精力其实是在找客户,也难怪之前在商汤工作过的产品同行会觉得做B端AI产品实际是「项目经理」。
智能汽车恰好相反,无论是座舱内人机交互的部分还是未来无人驾驶部分,都应用了大量的AI能力,涵盖语音、视觉、NLP、决策推理等,属于场景多又刚性,称得上是当前AI领域除数字人之外,最全栈的AI落地场景。
考虑造车企业不可能一下将AI能力全部自主构建,在相当长的阶段,车企应该处于外采+自建结合的状态,并且逐步构建和壮大自己的AI团队,因为随着电动车朝着智能化发展,AI已经成为智能汽车核心能力和卖点,是不太可能一直采购第三方的。尤其造车新势力都拥有互联网基因,自建AI并无技术鸿沟。
全栈式AI能力的聚合,必然会催生AI平台的需求,构建数据+算法+模型+应用的平台能力将是不断扩充自建和扩充应用层的可扩展的路线。
行业发展
看了一些汽车测评之后,深感国内造车新势力是将国内互联网的优势,移植到造成领域,在软硬一体和人机交互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电动车替换燃油汽车市场空间广阔。因此不难判断,智能汽车在国内和国际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
关于作者:
小乐帝,一线AI产品经理、简书科技优秀作者、产品经理读书会创始人。
「产品经理读书会」
专注于爱读书爱思考的产品人提供读书推荐、产品思考、以书会友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