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训营‖疏理《伊豆的舞女》故事情节(6)
细读《伊豆的舞女》作业6
一、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的创作背景
对小说《伊豆的舞女》的整理要从川端康成这个人物及其创作背景来着手。
川端康成出生于 1899 年的大阪,父亲是一名医生,在川端康成两岁的时候,患有肺结核的父亲去世,后来母亲也去世,他由祖父祖母扶养。
父祖母去世后,寄养在伯父伯母家,造成忧郁孤僻性格,这一性格的形成一直影响着川端康成,并在其大量的文学创作中都有所体现,形成了其哀伤悲凉的创作格调。
1918 年,川端康成 19 岁,他从第一高等学院结束第一年下学期的学业后启程踏上去伊豆半岛的旅行。
在这次伊豆半岛的旅行中,川端康成结识了许多巡回演出艺人,并与伊豆的舞女邂逅同路相伴,萌生了恋爱的想法,有了恋爱的感觉,这次旅行,伊豆的舞女给川端康成留下很深的印象。
结束旅行后川端康成根据这次旅程创作了《汤岛的回忆》,为后来的《伊豆的舞女》的创作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基础。
1922 年,川端康成的初恋遭受了重大的背叛。本来已经决定和他订婚的伊藤初代离开了他。
伊藤初代的无情使得川端康成更加痛苦、失意,从 1924年秋天开始一直到 1926 年的4 月,川端康成都呆在伊豆半岛的汤岛上,川端康成之所以长期居住在伊豆半岛,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因为生活痛苦不堪,才选择在天成山潜居。
在这期间,川端康成创作了《丙午姑娘赞》,将自身对伊藤初代的怨与爱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出来。
这种爱恨交加的感觉使得川端康成重新燃起了对舞女的深切怀念之情,在再次与伊豆舞女的结伴旅行中,川端康成受到了巡回演出艺人特别是舞女们的爱慕与礼遇,这让从小一直处于受别人恩惠、被别人怜悯地位,从来没有体验过温暖的川端康成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品尝到了人生中的温情与感激,川端康成将这种特别的感情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段,适当加工后成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伊豆的舞女》。
这一次旅行让川端康成体验到了纯洁的恋爱的美好,在其作品中将这种美好带给了读者。
二,梳理《伊豆的舞女》故事情节
小说开篇即环境描写,主人公出场。
“我”肩挎一只学生书包去东京以南的伊豆独自旅行,修善寺温泉住一夜,汤岛温泉住二夜,之后登着高齿木屐爬天城山。
再写“我”初次见到伊豆舞女时的慌乱以及相顾无言。接着就回忆两次见舞女的情景,缓缓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写“我”其实已经跟他们遇到过两次了。回忆的作用其实是在补充完善故事背景,让我们更好的知道为什么“我”会翻越天城山,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作者简单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用了一句承上启下的话:“我的期待竟然完美的实现了!原来江湖艺人一行正在那里歇息。”既解释了上面我要翻越天城岭的原因,又开启了下面的剧情。
“我”的目的就是与这群艺人“偶遇”。舞女看到我站着不动主动给我让座,于是我就“加入”到了他们的行列之中。
紧接着是通过动作描写、心描写和神态描写把“我”和舞女相遇的那种局促感写出来了,“我”虽然有预谋,但是“我”也很慌张,“我”掏香烟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我”在掩饰自己的情绪。
小说中还出现了跟舞女不搭噶的人物茶馆的老婆子。从老婆子的话语中可以给我们补充其他的信息。老婆子对这些舞女很轻蔑,还故意诱导“我”,让“我”直接勾起了欲望,产生了一种冲动。
“我”想要走了,但是老婆子留“我”,为了甩开她,给了小费,没成想她更加卖力地挽留“我”,心理描写把“我”所有的情感都展示出来了,这就是想快点离开。
接下来“我”跟舞女他们很熟了,不再是尾随,而是“我”正大光明地开始跟他们结伴。
我们结伴后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故事开始慢慢走向高潮。“我”和舞女之间的联系好像增强了。舞女端茶进来,因为慌乱而把茶杯打翻了,舞女的妈妈说了一句:瞧你,真烦人!这丫头有私情啦,这可怎么得了......
这句话好像直接把“我”的妄想拉回到现实,把“我”的不良动机的给打碎了,惊觉他们并不是那么随便的人。
随后四十岁的女人给“我”打圆场,岔开了话题,跟“我”聊起了家常,从“我”的衣服上面的纹饰开始,这样又把舞女一行人的信息进行了完善。
故事情节是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引出下一个情节。
接下来男艺人领“我”去了另一家旅馆,“我”才知道原来是分开睡的。通过“我”和男艺人的交流,知道了男艺人老婆生育过两次,孩子一个流产、一个早产。
之后“我”花钱请男艺人吃东西,给他钱,虽然我并不知道写这个情节是为了什么,但读起来也并不显得突兀,反而能表现出主人公的大气。
之后“我”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听到舞女一行在隔壁酒馆演出,“我”根据听到的声音对现场情况做了猜测和想象。“我”的欲望被勾出来之后,就三番两次洗澡,企图用物理手段给自己燥热的心降降温。“我”甚至想光身出去,但是又不敢。“我”只是胡乱地搅动着池子里的热水,“我”很的情绪很愤懑,又有些不甘。
第二天,男子很早就来找“我”了,“我”邀请他一起去洗澡,然后便是很经典情节:“我”看到了舞女洁白的身体。这一段写得很美好,一点都没有亵渎的意思。大概所有读者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因为她还是个孩子,这里把舞女天真无邪的纯真的样子一览无遗了。
到了晚上,出现了另一个情节外的无关人物,“我”和纸商一起下棋。这个人物的作用应该是用来对比的,就是对舞女态度的对比。
“我”和纸商一开始下棋很投入,当听说舞女要去演出就心不在焉了,然后想要结束棋局。但是最后“我”还是去找纸商通宵下棋。这里面我的情感很矛盾。
第二天我去楼上看到艺人们还在睡觉,这个时候我发现男子跟年长的姑娘睡在一起,我才知道他们是夫妻。他们要去给早产夭折的孩子做七七忌日,他们邀请“我”,于是“我”就又跟他们结伴了。
男子跟我讲述了一群人的关系:年长的舞女是男子老婆的妈妈,也就是男子的丈母娘,舞女熏其实是男子的妹妹,还有一个十七岁左右的舞女是雇来的,是雇佣关系。这里我们又对这群艺人多了一些了解。
接下去舞女下棋的下棋,去洗澡的洗澡,千代子想为“我”搓背。千代子就是男子的老婆。但是“我”没有去,“我”跟熏下棋。中间还有一个插曲,就是鸡肉店老板邀请舞女吃火锅,然后用手拍拍舞女的头,年长的舞女看到了厉声说:她还是个黄花大闺女。
后来舞女想要“我”读故事书给她听。读书这一段我觉得写得很细腻,舞女的外貌描写得很美。
当“我”正沉浸其中时,她们要去演出了,于是就这样跟我暂时告别了。
到了半夜的时候,舞女送“我”出来,然后跟“我”提了看电影的请求。这是舞女第一次跟“我”提要求。
接下去应该是小说的高潮和巅峰部分了,去大岛的路上,“我”和舞女之间若隐若现的距离把所有的矛盾和感情都推到了极致。
“我”爬山,舞女一直紧跟着,但是又刻意保持了两米距离。这一路“我”和她之间好像情感变得紧密了,“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情愫正在上来,而“我”此刻也是非常激动的。
终于当他们俩把所有人都甩到了身后,开始了对话,虽然对话的内容都是家常,但是此刻的性质不一样了,这是“我”和舞女唯一一次单独相处。
到了山顶的时候,舞女蹲在“我”的面前给“我”掸去裤子上的灰尘。这段细节描写很精致。舞女是那么的卑微,但是却又是那么让人怜惜。
很快其他人也来了,打破了“我”和舞女的二人世界。等到下山的时候“我”和男子是最晚走的,但是舞女又折回来说下面有水,大家都在等着他们先去喝。
舞女在议论“我”,她们说“我”是好人,语调单纯爽朗,将满腔感情天真无邪地倾诉出来。“我”觉得很开心。随后写他们看到很多村庄都竖了牌子:乞丐和江湖艺人不得入内。直接把舞女一行同乞丐关联起来,表明了她们卑微的身份。
到了下田镇的时候,故事开始慢慢收尾了。“我”的钱快花完了,但是“我”还是把剩余不多的钱拿出来一部分赠送给了男子,当做是给他夭折孩子的心意。
没有钱了“我”不直说,推说学校有事情,要回去。原先舞女要求让“我”带着去看电影,到了晚上只有熏和千代子,千代子说不舒服不能去了,男子说可以让熏跟“我”一起去,但是婆子不同意。于是“我”和舞女的电影没有看成。“我”明显看到了舞女的情绪很失落。“我”也很失落,“我”一个人去看了,但是没多久就出来了。
结尾,男子来送“我”,没想到舞女早就在码头了,趁着男子走开的空档“我”和舞女又有了一次单独交流的过程。但是这个时候女子一言不发。”她只是俯视着小河的入海口,一言不发。没等我说完,她就抢先连连点头。”
这个时候又出现一个老婆婆,可怜的老妇人。这个老人很可怜,儿子媳妇都死,留下一群孙儿。旷工拜托我一路上照顾一下,我答应了。
船开了,这个时候我从甲板上望向岸边,“我”看到了舞女:舢板摇得很厉害,舞女依然紧闭双唇瞧着一边。“我”攀着软梯回头一看,舞女似乎想跟“我”说声“再见”,但最终依旧没有出声,对“我”又点了一下头。
舢板开走了,荣吉手里不停地摇晃着“我”刚才送给他的便帽。直到走远了,舞女这才开始摆动着一件白色的东西。
之后“我”去看了老婆婆,想着明天还要帮她买票。跟“我”住一起的是一个少年,这个少年一个厂长的儿子。
接着,“我”一头钻进少年的学生斗篷。不管人家对“我”多么亲切,“我”都很自然地一概接受下来,心里既空虚,又甜蜜。
黑暗中,“我”依偎着少年温热的身体,任眼泪滚滚流淌。“我”的头脑似乎变成一泓清泉,点点零落下来,一滴也不剩。于是,“我”尝到了一种甘美的快乐。
总的来说,这次旅行给主人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更加珍惜与人之间的感情。
结尾“我”和舞女离别时,屾板猛烈摇晃,早上的秋风萧瑟,舞女欲言又止,直到船远去,她才挥舞手中的白色东西,这样的缓慢叙述、娓娓道来营造了一种人的悲欢离合与自然之景相融合的感伤氛围,使读者沉浸于这种忧伤哀怨的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