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阅读的方法》18
2022-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井蛙读书
我能否基于一连串设定,推演出这个世界会变成何种样貌?
设定
SETTING
我们来假设一下
世界假设如此……
世界何以如此……
世界竟然如此……
世界假设如此……
上一章我们提到了“怪谈”之书。它们叩问的是:世界将会怎样变化?
还有一类书,会更进一步追问:假设世界变化成那样,人类又会怎样变化?这样的书,魅力当然又增一重。我称之为“设定”之书。
很多科幻小说,在讲到高科技的时候,想象力爆棚,可是一旦触及未来人类社会的状态,想象力就会显得非常贫乏。
还有一类科幻小说就精彩多了。它们设定一种未来的情境,不是去遥想星辰大海,而是像玩多米诺骨牌那样,推倒第一块,然后把它丢到人类社会内部的链条中,看看究竟会演化出一个怎样的局面。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就具有这样的特质。
2014年,刘慈欣曾经在一场演讲里提到一个概念:“历史微积分”。迄今为止所有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是像微积分那样,只从现状出发考虑很短时间段的变化,他们设定的文明目标很近。“但是科幻文学不一样。科幻文学是唯一一个考虑人类终极目标的文学,这是它的价值所在。这也是科幻文学当中政治观丰富多彩,社会图像丰富多彩,而且它对社会图像又采取很宽容的态度的原因。”
如果能跳过当下,直接一眼看到文明的尽头,彼时的社会景观会不会吓我们一跳?在很多篇小说里,刘慈欣都在做这样的设定和推演。
在这些小说中,离奇的技术想象并不是重点。刘慈欣先是问:“假设果真如此,我们究竟会怎样?”然后就用一种冷峻至极的眼神盯住我们,等着听我们的回答。
世界何以如此……
还有一种反向操作的“设定”之书:已经在现实中看到了某种“结果”,倒回去追问,原因是什么呢?
这种追问往往并不“科学”,因为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成因都非常复杂,很难找到那第一只鸡或者第一只蛋。但这个思想游戏的过程非常有趣。
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果”。那为什么秦国能做到,而其他诸侯国则不能?关于这个问题,你一定听过很多答案。有从人物出发的,比如归因于商鞅、秦始皇;有从制度出发的,比如归因于秦国的变法;也有从地理条件出发的,比如归因于关中和蜀地的独特区位优势。
不过,我在张笑宇的《技术与文明》里看到了一个“弩机猜想”,很开脑洞。
当“弩机”这种军事技术在一国内大范围普及时,它会给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一种战略优势,那便是用技术的力量将原先无法有效动员的平民百姓充分动员起来,变成(在特定作战环境中)可以驱策的部队,以适应战国时代的大规模冲突。
而统治者可以这样做,又是以能够彻底变革封建时代的治理结构,摆脱“小圈子”和“血缘家族”的桎梏,建立一种“科层化”的现代管理体系为前提条件的。
——张笑宇:《技术与文明》
弓、弩经常被并称。但你有没有意识到,弓和弩对人的要求完全不一样?
拉弓是非常需要体力的。
而弩呢?它有一个扳机,可以先用腿部或腰部的力量上弦,力气小的人也很容易就能掌握;也可以先上好弦,等上了战场再用。关于弩的学习,有一个说法叫“朝学而暮成”。普遍用弩的结果,是可以动员大量的平民上战场了。
既然要大规模使用弩,就必须大规模动员平民;既然要大规模动员平民,就必须从制度上摧毁贵族制。于是,商鞅变法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在秦国推行开来,和秦国要大规模使用弩有很大关系。
更早的时候,也有人用类似的逻辑来解释火枪对于西方近代史的影响。
火枪刚出现的时候,技术并不成熟:装弹慢,火绳容易受潮,杀伤力还不行。而当时普遍使用的长弓,优势则很明显:射程远,力度强,性能更稳定。但为什么欧洲军队最后还是普遍配备了火枪呢?
道理是一样的:火枪使用起来太简单、太便捷了。训练一个弓箭手可能要几年乃至十几年,但训练一个火枪手只需要几星期,这使得当时欧洲各国政府有条件在短时期内把平民组织训练为一支可以作战的军队。而大规模动员平民,又会触发其他制度变革。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就说过,“从15世纪到16世纪,对一个国家的胜败而言,是否具有动员和部署大规模军队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也是税收体系越来越现代化的最强大动力”。
那么问题来了:弩、火枪真的是这段历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吗?
别忘了本章的主题:设定。它仅仅是一套思考的设定,帮我们在一丛丛纷乱的历史元素中看到一根可能存在的因果链条。
学术洞察的魅力就在这里。
世界每增加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设定”,都是人类认知能力的自我提升。
世界竟然如此……
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生活在一系列基本设定中。
秦始皇的设定是,只要措施得当,帝位传承就可以万世不绝;一个中国古代举子的设定是,只要窗前苦读,就能金榜题名;资本的设定是,只要投资正确,财富就可以永远增值。
而阅读的好处就在于,通过更多人的故事,知道那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东西,并没有那么牢固。
日本人原先的设定是:一个新型工业国打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可以轻易取胜的。而取胜之后,是可以予取予求的。先在战场上赢一次,然后在谈判桌上再收割一次。
但是,日本人的想法落空了。
不仅南京陷落之后中国没有屈服,武汉陷落、华北陷落之后,乃至国民政府准备从重庆迁都西康之时,中国都没有屈服。
为什么?
国家和人一样,历史上的成功会严重地缩小他们的视野,以为只要前提重演,结果就会重演。他们往往忘了,历史的基本“设定”也是会变的。
为什么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本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当时面对的是两个君主国。君主把国家看成自己的私产,一场仗打输了,止损认赔就是了。
而到了抗日战争爆发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经具备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雏形。所谓“现代民族国家”,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不是任何人的私产。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汪精卫,谁都不能替中国人做主,把土地和主权拱手让人。这就注定,日本和那时的中国打仗,只能是一场不死不休的死斗。
人世间的竞争,往往并不是力量和智慧的决胜。博弈双方虽然在下同一盘棋,但是各自脑子里的“设定”并不相通。最后决定胜负的,其实是谁的“设定”更符合时代潮流。
书籍的世界里,有最丰富的人类文明图景。
有的图景,给出一个设定,要我们求解出结果。
有的图景,呈现一个结果,要我们逆推出设定。
还有的图景,则让我们看到,设定如果错了,会导致多大的悲剧。
书单
BOOKLIST
你可以在这些书中预见小设定带来的大改变:
“太空漫游”四部曲〔英〕阿瑟·克拉克,郝明义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呼吸》〔美〕特德·姜,耿辉等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
《蝇王》〔英〕戈尔丁,龚志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版
《光明王》〔美〕罗杰·泽拉兹尼,胡纾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超新星纪元》刘慈欣,重庆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