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那么商代人的住与行是什么场景呢?
1、先进的居住设计及结构
商代人建造的房屋设计更加合理,居住也更加舒适。从出土的台基、筑洞和建筑构件来看,商城内大有宫殿,小有地穴,单间与套间并存,回廊与重檐掩映,居住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了。
商代的房舍建筑,已不仅仅是人们遮风避雨的需要,更是身份高低的标志。奴隶主贵族们已经住上了数百平方米的寝殿,拥有宽大的回廊和凸出墙壁的重檐,室内“宫墙文化,雕琢刻镂”,被称为“四阿重屋”。而地穴式的房屋,在商城内虽然仍可见到,并且数量也不少,但它已经不是最好的房屋,甚至可以说是最差的了。这种地穴式的房屋是奴隶或者下等平民的居所。
专家推测,商代的平民居室内应该已经有了类似土床、灶、灰坑等一些简单的家具和陈设。当时的家具陈设很少有木制品,大多是泥土垒造的。屋内最大的家具是床,当然所谓“床”的概念与现代的不同,它是兼有坐具和卧具两种功能的家具,一般的半地穴式房屋中都筑有一到两个长方形的土床,床上铺着竹席或苇席。
席在商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床上需要铺席,人们坐在地上时也需要席子,乃至死后也是需要用席子包裹着放入棺材中的。灶则是居室中做饭的地方,多位于屋子的墙角和墙根处。居室内还有特意挖出的壁龛,用来放置杂物。灰坑一类的坑洞,功能大体类似于今天的储物柜或者垃圾桶。此外还有俎和禁两种青铜器,其造型和基本功能类似于现代的桌、箱、柜一类的家具,大概也是它们的雏形。
从今天所能见到的商代建筑来看,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颇为高超的居室设计技术,地面划线、以水测平、日影定向等技术已经出现,而且手法相当先进。商代宫殿已经修盖了屋檐,既能保护外围的木结构免受日晒雨淋,又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宫殿建筑中,主要的形式有三大类:四合院式、回廊式和复合式。第一种类似北京胡同中的四合院格局,台基是正方形,四周有围墙,圈出庭院,正殿在北,其余三面都建有廊庑;第二种也是方形,不过屋室都并列在台基上,周围是回廊,廊外有柱子支撑着的挑檐,挑檐凸出,上端是重檐;第三种属于前两种的复合。有趣的是,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形状与“高”字非常相似,其结构就是象在屋顶上又加了一层。根据这个甲骨文专家猜测,这表明当时的宫殿很有可能已经有了阁楼建筑。
2、行踪遍天下
“商人”的称呼应该是商族人善于经商的最好见证,这种买卖经营的传统使他们的足迹遍及天下,加上商代的上层统治为了方便对内统治和对外扩张,非常重视道路交通的发展情况。商代人的活动范围之广、交通网络之发达,是难以置信的。
当时商代的交通除了在王都内十分便捷外,由王都开始有6条主干道通向全国的交通网络,这样发达的交通与统治者对于道路建设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这是主观原因。而客观原因是什么呢?是生产的需要。众所周知,商代以制造青铜器闻名,其实在当时,作为统治中心的王都及其附近地区是不出产青铜制造业所需的全部原料的,这些原料大部分都去要去很远的地方采集,这也使得人们不得不把交通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再加上商代人重商的传统,让很多人都愿意到远方去,这也在客观上促使各种地理知识的积累和完善,这对于交通的发展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在交通工具上,商代人也已经比前人更加先进,他们已经学会用牛和马作为脚力。商代遗址中大量马车的发现,使人们确信商代人已经给懂得驾驭马车,不过据考证,马车的用途并不仅仅一种。作为交通工具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作为战车,然后便是作为狩猎之用。河南安阳曾出土了数十件商代晚期的马车,车子的主体是木质结构,有两个轮子,多数是两匹马拉一辆车。
当时的人们乘车时一般都是采取跪坐的姿势的,因为这样比较舒服,同时可以用手扶住车栏杆。乘车时,主人一般坐在左边,乘客在左。古人虽然以右为尊,但是在乘车时正好相反,左边才是尊位。
商代的社会生产力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商人已经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为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便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优越的物质生活还是先进的社会文化,都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受到。而作为社会下等阶层的平民和奴隶,仍过着悲惨的生活。
客观地说,相较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的确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当时等级制度的森严、社会的不平等、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都是让我们深感叹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