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职场隐形人口的3点迹象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惑,那就是自己苦苦努力多年总是没有成效?
别人加薪的加薪升职的升职,唯独你依然原地不动,仿佛一个隐形人一般,完全被无视?
你该怎么选择?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留个潇洒的背影转身离开?
还是说服自己,继续埋头苦干下去?
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如果在一个单位或组织中开始感觉到自己可有可无,你就要当心了。
这个时候你的职场已经亮起了红灯,如果不仔细排查进行自我颠覆,未来,这个你当年迈不过的坎会变成更大的坑,在前方的某一点静静地等着你。
一、渴望不凡,却始终没在路上
今天我要说的这个故事,颇具代表意义。
咨询者刘爱梅(化名)毕业于国内一流大学的中文系,研究生学历。
她的职场起点很高,毕业后就通过校招去了一家知名报社做编辑工作,但她很快发现,这份工作的节奏过于紧张,压力很大,同时自己的性格又不善交际,很难融入其中,恰逢纸媒行业整体在走下坡路,不到两年便辞去了这份工作。
后来,爱梅又先后尝试了策划、市场等工作,如今在一家知名母婴食品上市公司做文案工作,工作内容主要负责公司网站内容编辑、公众号及微博运营,做了没几年她又发现,母婴知识的内容基本源于网络,编辑的文字大多从网络上复制粘贴过来,进行简单的排版后直接推送,同时她觉得自己缺乏耐心,对孩子没有兴趣,又动起了辞职的念头。
然而当她在招聘网站上投简历的时候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28岁了:一方面当年的名校光环渐渐褪去,过往的经历中又没有任何可圈可点的成绩,职场竞争力很差;另一方面大龄未婚未育的现状给她造成了不少局限,好不容易有单位给她抛来橄榄枝,但听说她28了还没结婚,就会用“等通知”三个字匆匆结束面试。
和很多人一样,爱梅渴望能找到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在工作中又能结识到大牛般的职场领路人、同时接触面能再广一些、工作最好就此稳定下来、不要再东奔西走的那种,然而,现实中有这样的工作吗?她实在不清楚如果自己真的辞职了,路又在何方呢?
如果套用一句话描述爱梅现在的状态,那就是“渴望不凡,却感觉自己从没在路上。”
不知你是否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爱梅一样的状态呢?
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维持现状的吸引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也就意味着,即便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于是继续在原地打转,渐渐地越来越没有存在感,最终沦为了“职场隐形人”。
事实上,我本人是一名职业生涯咨询师,我很懂得该如何共情以及该如何措辞让对方听起来舒服,但既然要撰写成文,为了提醒更多的人不要落入同样的坑,我会倾向于直白的表达。
接下来我所写的这番话,可能读起来不那么让人舒服,但我希望你能认真看完,毕竟现实中,愿意和你说真话的人并没有几个。
二、想要沦为职场隐形人吗?做到这三点就够了!
1、把任何一份职业当做终身职业
对于很多职业定位不清的咨询者,我首要的建议就是重新审视自己对这份职业的认知。
拿前文的爱梅来说。
在爱梅的脑海中,文案工作似乎就是搬砖的:从网上摘抄一堆内容七拼八凑,然后进行简单的编辑排版即可。
如果按照这种认知,文案工作看起来确实没什么技术含量,也似乎没有什么提升空间。
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很清楚刚入职场的新人,他们的内心是有多么迫切渴望成长啊!
但问题在于,现实中又该如何衡量这种“成长”呢?
在爱梅那里,如果她一直认为文案就类似于搬砖的,无非是从其他地方搬过来一些文字进行加工排版,这种认知首先就会阻碍她的进步,甚至让她很难感知到自己的进步。
因为现实中有很多职业,都没有公认的、标准的尺度,尤其是新兴行业或职业,故而会让很多人心生倦怠。
比如你辛辛苦苦写了一篇文案,客户那边反响平平,老板也不可能没事总来夸你两句,同事也压根不关注你,或者说他们自己都自顾不暇了,你不知道自己的文案到底好不好,并没有什么客观标准,你的工作似乎只有一个准绳,那就是“让别人觉得好。”
放眼望去,这种职业是不是一抓一大把呢?
但凡和创意沾边的行当,几乎都是这个德行:你刚开始怀揣满腔的热忱与理想,想要通过自己的想法改变这个世界,结果发现,你面临的第一课,就是要被职场进行“自我重塑”。
这里面的职场案例数不胜数,有失意的服装设计师、无路可退的人像摄影师、怀疑人生的页面设计师,等等。
这个局到底怎么破呢?
你可以继续写你的文案,也可以继续进行你的设计或创作,不过要记住,你别把自己只当成写文案或搞设计的,千万别“入戏太深”:因为职场最终看的,是你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比如同样的文案工作,如果你只盯着靠网络爆文获得不错的文章阅读量,你做到头不过就是一枚合格的文案。
但如果你开始琢磨如何通过社交网络为公司打造形象、获取更高的知名度、获取精准客户、将公司产品卖出去——这个事情会很有做头,并且挑战满满。
2、以偏概全,稍不如意就跳槽
有少部分人确实很幸运,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满足了很多人对职业的期待:公司高大上,领导是头顶光环的业内大咖,工作也是自己喜欢的......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好公司太少,好领导可遇不可求,喜欢的工作更像是一见钟情的爱情,对绝大多人来说只能在梦里出现。
很多人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循环:工作干的不满意了,走人;走了之后才发现,新的下家还不如上一家呢,于是越跳越糟,最后硬生生把一副好牌打烂的大有人在。
例如前文的爱梅,她说自己对孩子无感,这很正常,相信那些没有当妈妈的姑娘中没几个会承认自己天生就对孩子有感的。
问题是,爱梅公司做的是母婴产品,又不是让她直接面对孩子做幼儿园老师啊!
从前期的方案策划、海报宣传及设计、客户调研,到中期的市场投放,再到后期的客户服务、反馈调差等工作,无一不是在围绕这件事情运行,甚至财务、人事、行政、客服等辅助部门,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岗位不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公司销售产品而存在的呢?
因此,作为一名文案来说,你需要花心思研究的是:目标客户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他们平时都是通过什么渠道购买需要的产品的?什么渠道高效而有效?有个小孩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他们容易被什么样的文字打动?这些文字背后又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及特点?等等。
就好比一名称职的讲师,TA完全有权利不喜欢一些学员,当然TA一定要喜欢表达及讲授知识,不能因为不喜欢一部分受众就讨厌讲师这个工作本身吧?
所以你不妨仔细考虑下,你的工作本质到底是什么?你是不喜欢这份工作本身,还仅仅只是不喜欢这个工作中的一部分?
3、千万不要读书,即便读了也千万不要去用!
很多人包括爱梅都会认为,职场中要有个厉害的前辈或指路人就好了。
问题是,即便这个指路人给你指出一个方向,还得你亲自走一遍不是?
事实上,有牛人带路固然好,但是牛人也是人不是神,即便给你一个在TA看来完美的人生方案,你就一定能走好这一生吗?
《黑客帝国》有句台词是这样说的,大意是:“知道一条路和走过一条路完全是两码事。”
放到爱梅的案例中,如果爱梅认定自己不喜欢营销,也没有钻研的兴趣,那么她下一步不论是重回策划岗位还是转向运营岗位,依然是做不好的。
事实上,现实中很多工作都是如此,它们无非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帮助公司把产品卖给目标客户。
比如很多人都认为读书无用,果真?
你会发现很多厉害的人,哪个不是每天再忙也要抽时间学习读书?包括我了解的很多职场精英人士,哪个不是每天雷打不动每天固定一个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
问题是,同样是读书,为何别人就能读出心得体会并用于实践?你读完就停留在“哇塞,这个书写的真好看”或者“这里说的不对”巴啦啦一番抬杠和吐槽上?!
这才是最核心的地方:书里说的原理和方法不是没有用,只是你没有用过,所以才会觉得离自己很远,甚至武断做出“无用”的评判。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恨不得学会高超的沟通技巧,但看完很多书籍后,有哪个人真正将这些方法用在工作中,去主动改善自己和老板及同事之间的关系的?
很多人一窝蜂去学心理学,问题是,你可曾将这些方法与理论用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改善自己和伴侣的关系,以及改善亲子关系的?
有人读书仅仅停留在“读”的动作本身:他们迷恋的是那个看似颇有学识的自己,好不容易去图书馆一趟还不忘自拍一张自己读书的样子发个朋友圈,享受着他人围观点赞的虚荣和快感。
这就是很多人做事流于表面无法深入的根本原因:比起下一番真功夫,花拳绣腿般的表演实在来的容易的多,也更容易刷存在感。
三、沉沦还是颠覆,取决于你自己
咨询前的爱梅一直认为,所谓文案的核心能力就是打磨文字能力,要把文章写的好看漂亮,事实上,一个文案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文笔,而在于如何“有效地进行转化”:如果她的认知在前一种,她完全可以朝着写手的方向迈进,却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文案。
要知道,维持现状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在你的工作及生活中,停步不前就意味着退步;如果你自己不去深入研究当前的工作,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你所谓的成长可能永远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不可即。
记住,刷存在感这个动作本身很容易,但如果一个人在职场中必须要靠刷存在感才能找到存在感,到头来连这点可怜的存在感都会荡然无存,最终沦为可有可无的“职场隐形人口”!
以上。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烦才是你最大的障碍》、《请停止无效的努力》、《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