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家的“风格”
(2018.8.30)
准备搬家的这一年里,陆陆续续看了很多家居设计方面的书,逛了不少东京的interior shop,也常常在「Pinterest」和「好好住」上搜索喜欢的家装图片做参考。一开始只觉得眼花缭乱,别人家的怎么都美好,轮到自己却不知该如何是好。看得多了,渐渐地开始冷静下来思考,究竟什么样的风格才最适合自己的家。
是的,我想要聊聊“风格”。这个中文词,被频繁地用在各种地方。可以是形容一个人的穿衣打扮、行为举止、语言文字,也可以用来概括一件事物给人的直观印象。说到家居设计,“风格”更是无处不在。“日式风格”,“北欧风格”,“意大利现代风格”,“中式风格”,“法式风格”,“地中海风格”,“混搭风格”......所有这些“风格”前面,如果再加上“简约”二字,就更是可以将所有风格以外的部分抹得不着痕迹。在好好住上,输入这些风格关键词,都会有数不胜数的家装照片,整屋案例呈现眼前,并且还时不时会推出“寻找**风格”的征集活动,鼓励用户给自己的家定义归类。精致优雅的布置,一丝不乱的整洁,让我很好奇两个问题:1.住在这些房子里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家?2.所谓风格,究竟从何而来?
环顾我自己的家,这间坐落在东京郊外的80平米小公寓,似乎并没有什么风格可言。没有榻榻米也没有障子推拉门,我的家看起来普普通通,几乎找不到显著的日本元素。但是,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布置每一个房间时的想法。比如我们大部分选择了橡木家具,一来是因为木制家具在日本的选择最多,价格也适中;二来橡木的色泽和质感比较亲和,容易与其它家居用品搭配。布置书房的时候一眼看中了日本品牌Karimoku的60年代怀旧系列,棕黄色和黑色的搭配让人感到温暖又安心。我们还为女儿选购了英国品牌LauraAshley的白色小床,配以粉色小花朵的窗帘,充分满足了一对年轻父母心中关于家有小女的美好想象。这一切,源于八年前的我们。
时光荏苒,我们在成长,家也悄悄发生着变化。我们换过床,换过沙发,换过地毯,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我学习如何整理收纳,如何打扫清洁,也靠着慢慢积攒起来的经验与见识,开始了解究竟什么样的器物和质地才最适合我们的家,最容易被家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当我们决定要换一个新的住处,我们都希望新家的布置可以尽量体现主人的风格,让我们一家三口在这里更有归属感,也让来访的客人能够感受到属于我们的气质。有明确风格的人和他们的家,似乎都格外具有魅力。
假装你现在来到了一间装修建筑事务所,设计师向你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1. 你喜欢什么色系的空间?2.你喜欢什么材质的家居用品?3. 你有特别中意的家居设计吗?你可以花五分钟想一想,或者拿出手机翻一翻最近的购物车,亦或回忆一下曾经流连忘返的家居商店。
如果这样你就可以清晰明确地回答上面三个问题,那么你已经可以算是拥有一定个人风格了。设计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你收集资源,将符合你喜好的事物以有序的形式组合,必要时依赖施工队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来实现你心中有关家的愿景。然而,即便一切顺利,你通常也需要好一段时间来与新家磨合,让你固有的生活习惯逐渐适应崭新的起居空间。也许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特别明显地感受到新家也有一些不便或者缺陷,你可以尝试做出调整,当然也可以轻声叹息,假以时日你终会习惯那些不便。
如果你努力思考了五十分钟,也依然拼凑不出一个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画面,那么或许你不必急于聘请设计师开始装修,而是花上一段时间来观察自己的生活,留心记下那些你喜欢的和讨厌的,以及那些在你的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习惯与癖好。比如,你总是不由自主地被玻璃器皿吸引目光,你喜欢睡前靠在柔软的抱枕上看会儿书,你真的无法对掉在地上的头发视而不见,你的衣柜里有很多灰白黑的衣服,周末摆上茶席喝杯茶总能令你倍感惬意......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其实正是构建起个人风格的要素,只是我们常常并不在意,也无暇顾及它们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当你准备从无到有地布置一处新房,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去伪存真,找到真正让自己愉悦的所在。
曾经看到过一个号称“法式轻奢风格”的整屋案例,美好得让人眼前一亮,心向往之。宽敞明亮的房间,挑空的层高,石膏板雕花的吊顶,优雅的落地窗,精挑细选的设计师家具和别具一格的照明......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象这家的主人应该也是潇洒时髦的,每天早晨在白色大理石的餐桌边吃着咖啡配牛角面包的早餐,白天忙碌过后晚上坐在天鹅绒面的沙发里,伴随着轻柔的香颂歌声缓缓地喝着红酒,书架上摆放着装帧精美的艺术图册。在法式风格的家里,就应当配以法式的生活情调,才能相得益彰,尽显这个家的各种美好。
然而,在详细介绍里,我发现这个家原来是为了和老人合住而置办的,心里就不免有点打鼓。我好希望这家的爷爷奶奶也是洋派的老人家,不然豆浆油条馒头稀粥这样的中式早餐实在与那个漂亮的餐厅不搭,黄铜色的六边形茶几上如果用一罐瓜子代替了香薰蜡烛那又如何是好?......两代人共同生活本就存在习惯和喜好的种种差异,又必须要在一个西式的家庭环境彼此磨合,想必真的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努力。在美貌高级的家里却得处处小心不得自在,实在是一件辛苦的事。
以此为鉴,当我开始构思新家的装修设计时,首先想到的是我们一家近年来的生活轨迹。女儿已经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宝宝成长为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家中五颜六色的玩具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的各种学校用品和书籍文具。她需要属于自己的,更加方便整理的收纳家具,对那一堆憨态可掬的毛绒娃娃已然失去了兴趣。小时候喜欢被温柔的粉色围绕的她,现在似乎更钟情于清新的水蓝色。至于先生和我,也从过去对木制家具的偏爱中发展出了更多样的审美情趣,开始喜欢一些金属和玻璃质地的,比较摩登现代的家居设计。我希望我们的家是一个让三位主人都感到放松舒适的地方,每一处装饰都恰如其分,不喧宾夺主,所用器物皆出于需要,样子又讨人欢喜。
很多人之所以愿意在家居装修上花钱出力用心思,都是出于在纷繁的都市丛林中打造一个美妙小世界的梦想。好不容易有一个可以放飞自我的空间,自然想把看过的知道的喜欢的好东西都尽量收入囊中。设计师们也很愿意配合,将那些在自己家里永远无法实现的百变构想一一落实在各位客户们的豪宅中。但是,好看的未必是好用的,昂贵的也未必是合适的,甚至别人家里既好看好用又高级合适的,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也难以为我所用。而那些你喜欢的风格,有时候就像你喜欢的颜色一样,并不一定都适合穿戴在身上。
人生有不同道路,分不同阶段,你的家也应是如此。寻找家的风格,或许并不是从杂志里来,而是从你的内心而来。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去追寻与自己相称的家。你是什么样的人,无论在哪里生活,都要努力活出自己的风格。而家,并不是一件设计师的作品,它就是主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