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这很余华
![](https://img.haomeiwen.com/i9404733/f8613ac5b2c2d7fc.png)
余华的作品不多不少,我是因为《活着》给予我的震撼去看了他其他的作品,对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人们一片夸赞,可是对于他的《兄弟》很多人都说下半部太仓促、太荒诞。在我看来其实不然,它也充满了余华自己的风格,荒诞的结局可以说是作者有意为之。
余华的作品往往从时代出发,反映时代的变革,他不是从大处着笔,而是一个家庭,一个人物,书读完之后再回忆那些本来是俏皮荒诞的地方,却笑不出来,因为主人公们往往在现实的压迫下喘不过气又无力诉击、被命运一遍遍摧残,还好他们都选择活着。
莫言写的是中国的乡村,老舍写的是中国的方言,余华呢?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在中国,比如《许三观卖血记》放在韩国也可以,韩国也早已将它拍成电影,比如《活着》当在其他处于变革中的时代一样可以。总的来说我喜欢余华的作品,喜欢那种真实。
《兄弟》讲述了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在偷看女人屁股时掉进粪坑淹死,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同天李光头出生,李光头在14岁竟如他父亲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被人抓住,真可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可是多年以后的李光头竟成为刘镇的超级巨富。
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亲相爱,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相处甚好。这是《兄弟》的开头,可以说是荒诞幽默的基调。
接着笔锋一转即是文革来临,李兰去上海治病,头一天宋凡平还在大谈毛泽东,第二天就被打倒,被抄家,被关起来,可是作为一位父亲他没有告诉儿子们真相,他不愿让两个孩子看到这残酷的现实,即使他的胳膊被红卫兵打断,他晃荡着胳膊,告诉李光头和宋纲他在练胳膊,把兄弟两个逗的哈哈大笑,他教两兄弟如何做饭、如何抓虾,让他们在混乱中能够安全度过。
作为丈夫他一直告诉李兰家里一切都好,让她安心治病,当李兰要回来,他还是去履行自己的承诺:到车站接李兰。结果被红卫兵残忍打死。两兄弟还在等妈妈回来,李兰还在等丈夫来接,可是宋凡平死了。
两兄弟一路找去,只看到一个满身都是血的、趴在地上的、穿着他们爸爸衣服的男人,两兄弟问路人那是他们爸爸吗,路人冷漠。这就是文革,宋凡平被打的已经看不出来人形了,路人已经冷漠到无视一切殴打、杀戮、死亡了。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剧。
下半部文革过去了,两兄弟长大了。尽管在外面李光头偷看女人屁股,但对母亲他还是十分孝顺,为李兰偷营养液,为李兰做“豪华”躺椅。李兰病死,两兄弟从此相依为命。
两兄弟爱上同一个女人——李红,后来李红与宋纲结婚。李光头做了绝育手术,开始创业,这一路他跌倒又爬起,宋纲履行着他对李兰的承诺:最后一口饭让李光头吃,最后一件衣服让李光头穿,时时接济李光头。
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李光头越来越有钱,宋纲和李红纷纷失业,宋纲得了癌症,李光头私下给钱帮宋纲治好了病,宋纲外出寻找发财梦,在那个浮躁纵欲的年代,宋纲为了推销丰乳产品,他竟然做了隆胸手术,把自己变成个不男不女的怪物。
而家里的林红和李光头也睡在了一起,李光头什甚至觉得他心心念念的李红呀不过如此。等到宋纲回到刘镇,一切都变了,他挚爱的妻子跟他曾经相依为命的兄弟但宋钢私奔去了上海。他心如刀绞,他自杀了。
此后李光头隐退,李红成了交际花。《兄弟》也在激变中拉下帷幕。
在我看来结尾的快节奏正于时代相照应,改革开放,一切都是机遇,人们对金钱的欲望,文革之后人性的释放一时都涌现出来了。在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李光头睡了自己兄弟的女人不奇怪,宋纲放弃男性的尊严去隆胸也不奇怪。
有人会说文革已经过去那么久了,我们为什么要去看那些血淋淋、惨绝人寰的故事呢?我的回答是:那是民族的历史,我们必须直视。
可以说《兄弟》和余华其他作品一样,一样的出色。比如对人物的刻画,书里的宋凡平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忠诚的丈夫,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书中的李光头好色却又聪明,狡猾却又孝敬,他贪财却有不吝啬,欠下一笔巨债后,他没有逃避,先是让被欠钱的人狠狠揍了他一顿,绝不还手,后来又通过收废品还债,最后他成为首富与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书中的宋纲有些懦弱,但对于兄弟,对于爱人,他又是勇敢的。《兄弟》中的一个一个的人物都是生动灵活的,具有现实中人的各种特点。所以我说《兄弟》这本书一样饱含余华的特色。
看余华的书其实就是去看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