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我的备课观
要知道,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根源又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自己身上。
——题记
教育教学,就像农民耕作,我们教师必须把农民人的肯吃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根植到我们的职业生命之中,例如:备课环节。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而一节好课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备课的影响。下面,我结合自我杂想谈谈我的备课观
a.文本解读资料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你教室里发生的,早已经在其他人的教室里发生过了。同样的道理,人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早就在2013年开始使用,至今为止已经有9年啦。在知识以爆炸式增长的信息社会,9年的时间无数前辈们已经为文本的解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我只需要在微信搜索栏里输入“人民币”,当前所有的文章观点都皆浮出水面。
之后,就是对“我有用的进行提取”。当然,这些都是在自我进行教材、教学用书的圈、拎、理之后补充的。
教学活动安排:
1.探究钱币的“前世今生”——钱币的故事。
2.操作中认识人民币
A.认一认
B.分一分
C.猜一猜
D.算一算
3.活动中用人民币
A.我要买 + 我要卖
B.班级,甚至学校的跳蚕小市场
C.设计班级“人民币”并流通
b.专业理论研究
《玩游戏,学数学》理论思想影响: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我觉得我得给孩子们补上“数学知识”的起源这一块。其实,这不仅是给孩子们补上,更是给自己补上。关于人民币的发展历程,即钱的故事:最早的“物物交换”——贝壳的代币时代——金银铜的金属货币时代——纸币时代及电子货币时代。
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提出核心观点: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我们教师的学习方式及认知方式决定着我们的教学方式,我们如何学习和认知的,就决定着我们会怎样教我们的学生。
如果,我们就是根据教参和自我经验,我们的教学可想而知......(对教材不完整的理解一定会体现在课堂上)
基于此,我寻求专业的知识渠道——论文——知网。在备一单元的时候,如:人民币,就可以在知网上搜索关于人民币的相关论文,获取专业性的知识,尤其是关于概念(知识)的来源,定义这方面的。(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关于余数的专业定义为“对物体进行平均分时,每份分得的同样多,但还有剩余的部分不够再分,这样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当然,还有余数产生的背景。就余数的定义来说,比教参和自我经验来比就有很多注意点:对象位物体;剩余的部分;有余数的除法。(不够再分,这点两个都有强调。)当我的头脑里有这些存在的时候,我就可以稍微提一句或让学生思考一下,这样的提或思考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无法解释的问题。当然,最好的就是力求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道的诞生。
综上所述,要想让学生向数学家一样思考,首先,我们教师就必须的做到“成为数学家”,也可以这样说,当我们教师都不知道通往”宝藏的道路“,又如何能够带领学生到达数学王国的“宝藏库”呢!
c.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我说的这个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下限。当然,这里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其实,在实际备课的时候知道必须的备它,但是发现备了自己也不会用),学生现阶段的关于“人民币”的认识程度。这一点,也是模仿着《玩游戏,学数学》的五大核心问题的前两个:1.儿童头脑中的已有观念具有怎样的发展水平?2.儿童头脑中的已有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哪些特征?这些信息在搜索文本解读资料的时候就基本上可以找到。但是,教育,具有独特的情境性,复杂性。虽说教育经验不可复制,但规律可以移植,这些现成的文字必须的经过与本班实际情况进行融合。最好在课下的时候,找1个上等生,2个中等生,1个学困生,基本比例,进行问答或者小测试,并追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或这样写,一定要追问,不然获得的信息就不太准确。这样的课前进行“课前挑战单”是有些复杂的,而且覆盖面并不是特别的广。不知道,可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暴露”自己的原认知,然后教师引发学生新旧认知的冲突呢?
附:现阶段学生对人民币认识
当今社会,我们的学生对人民币的接触现状如何呢?一是,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里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父母包办,自然用不着孩子去买。另一方面,在移动支付无孔不入的当下,对钱币接触本就不多的小学生能够观察、触摸、使用的机会就更加寥寥无几。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学生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在课下的时候,找1个上等生,2个中等生,1个学困生做了访谈式调研,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会认常见人民币的面值,但是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以及人民币面值设计的道理,他们并不是真正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于一般物品价格需要用什么单位也没有很强烈的感受;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清晰。即便是熟悉人民币知识的学生,也是通过提前预习达到机械记忆,并没有实践经验。
d.大思维脑图和小思维脑图
这里的大思维脑图主要指的是本单元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当然还有简单的下层知识和上层知识。用我之前在语文教学中用的话来说就是“单元备课”。关于这一点,是我反复思考自己教学漏教和学生易错点得出来得教训。
小思维脑图主要指的是各个知识点,即课时。在这里,我向《玩游戏,学数学》里面学习借用经典好题的方法,而不是固守,死守例题。除此之外,我整理,梳理本节课知识的所考察的点和考察方式。在这个整理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构思课堂教学方式,程序的过程。当然,我不在追求每一个考点都讲,每一个考查方式都让孩子去体验,而是只抓本节核心知识——学生的认知冲突。(一定要从多角度让学生明白自我认知的不足,并从多角度理解分析体验认知冲突。)
小结:
凡事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样的备课最少也得一周才能有单元的构思,之后还得自我打磨修改。但是也是有收获的,讲的题少了,批改作业心情舒畅一些,最重要的是,学生更喜欢上数学课了,课下也有了关于数学的谈论,课上的小老师越来越多了,最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眼里都有光了。
注:文章字数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