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于独处,欣于欢聚
冬日相聚总是显得热气腾腾,即使下着雨,也似乎没有那么清冷。
周末去见了老朋友,要让相似的几个人聚起来似乎还有些困难,就像要逼着想宅在家的另一个自己出门一样,连理由都懒得编。
“这周能聚吗?”
“不能”
“知道了”
这样的对话过一周再上演一遍,丝毫没有修饰。强行安排的见面必然要讨论吃什么,为此朋友还专门买了锅,给这些非要去蹭饭的人安排煮火锅。
一大早就去了菜市场,约在菜市场见面也是头一次,着实有些离谱。不得不说,这几个人买起吃的来真的是丝毫没有自控力,早餐在菜市场就被烧饼油条填满了肚子,还大大小小的买了各种肉和菜,基本上窝在朋友家吃了一整天。
下午一起看悬疑剧,我这个胆小鬼也就只有在朋友们一起看的时候才敢看,在惊悚的剧情里吓得连连抱住旁边伙伴的胳膊,当然也要被嫌弃。
这样的欢聚确实越来越少了,过了某个年纪之后,能这样一整天和老友相聚的日子竟然变得奢侈起来。没有家属,没有孩子,没有工作的种种,甚至都不知道在聊什么,就像大学时和舍友们出去玩,去哪里玩已经不重要。
「友情」这个话题在成年之后其实一直不大好描述,朋友也分很多种,在每个年龄阶段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相处模式。
最近几年写女性题材的影视剧越来越多,无论是《欢乐颂》还是《三十而已》,都在刻画社会中不同类型的女性相互扶持的样子。
之所以那么打动人,有很大的原因是,女性从内心深处确实是需要有同性朋友陪伴的,或者说能有最好。但因为所处城市、工作行业和是否有家庭等很多因素的影响,长时间的同频其实非常难,如果经历差别很大,又会慢慢变得很难有共同语言,或者说很难在精神上有共鸣。相顾无言或只听一个人侃侃而谈,在任何一段关系里都很难长久,爱情是这样,友情也是这样。
之前看过一个心理分析,说有些人是不需要朋友的,有些人需要很多朋友,每个人的情感需求不一样。
我有时候在想,对于一个不喜欢社交的人来说,到底是独处快乐,还是和朋友相聚更快乐?对于我来说好像很难去做比较,各有各的欣喜。
有时候下班后一个人待着,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感觉整个世界都只有自己一个人,这种空间感让人感到丰富又踏实。但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也会觉得很快乐,会感受到朋友之间相伴的温暖和彼此的理解。
记得有一次晚饭的时候和朋友聊天,聊到某一个事情竟然忍不住流眼泪,我们其实很少正经的说一些令人难过的东西,都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也不会劝谁要怎样怎样,所以无意中提到的时候有些不知所措,于是赶紧潦草收尾不要继续,后来朋友不停的给我想办法,让我既抱歉又感动。
有些事情不拿出来讨论并不是因为自尊心或者不信任,而是一些东西其实觉得讨论没有意义,或者说很难描述清楚,如果是自己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那就没必要让朋友跟着一起操心。
有时候牵绊也是一种生存的动力,这个牵绊里有家人,有朋友,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也会欣于所遇,快然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