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9 技术转移模式探索——牛津大学的学生创业计
牛津大学最新推出了一项新的学生创业计划(StEP)——吸引具有“颠覆性”创新精神的学生,创建衍生企业,为该校具有商业潜力、但又不是衍生企业优先选择的这类项目,另辟蹊径,开发新的商业机会。
该计划由牛津大学的 Foundry、牛津科学创新(OSI)和牛津大学创新(OUI)联合发起,该基金涉及高达6亿英镑风险投资,专门投资本校衍生的初创企业,从事技术转移。
项目全部为OUI投资组合的项目,且满足以下特点:
确实有一定商业潜力,但又不是衍生企业明显的选择;
不适合向其他公司进行重复性、非排他性许可;
当前没有正在合作或有合作关系的公司,能支持其商业化开发;
为工业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IP价值良好;
如果没有明确的转化途径,一段时间后,该技术面临衰落的风险。
对于这些项目,牛津大学为其商业化尝试了一种独特的方法,也即通过推出一个新的学生创业计划来支持其商业。具体的做法:将多学科的大学生群体聚集在一起组成创业团队,该团队在导师的支持下,开展为期四个星期的工作,为项目制定风险投资计划,开发新的市场机会。
在项目结束时,创业团队将有机会赢得一笔大约为25,000英镑的投资。不过,对学生来说最重要、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任何由学生创业团队的工作引发的新的商业投资,学生将会获得的90%创始股权,其余10%则由牛津大学和该IP的发明人共同享有。
这类计划设立的背景与初衷:
将牛津大学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创业资源——学生创业团队与一些特定的项目匹配,尝试激发那些具有创业雄心、善于发现、敢于冒险的学生的创新活力,利用其释放出的颠覆性创新的力量,对这有潜力,但是又明显存在不足的技术,进一步打磨,通过另辟蹊径,为其寻求新的商业机会。
这些项目全部经过OUI评估、赛选、组合:其确实具有一定的潜力,但是出于某种原因,当前却找不到合适的公司来接手并运营,或者说并非是学校衍生企业的首选。
这些分配给StEP的项目,学校的技术转移办公室(TTO)确实找不到合适的许可对象,而对于发明人,他们也知道,这可能是这个项目实现商业化的最后机会。因此,学校把90%创始股权给学生,通过这一慷慨而有吸引力的举措,为这些项目的商业化寻求可能的机会。
据了解,与一般的学生创业项目相比该计划有两个最大不同:
第一,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组建团队。
OUI担心自己对项目存在主观“偏见”,容易从固定的角度看到项目,思维容易被“问题”限定,而不参与项目的选择。
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往往更善于在别人看到问题的地方看到机会,更愿意承担风险,更愿意接受失败,也更容易有一些奇思妙想,形成“破坏性”创新。
因此,项目必须完全由学生选择。项目确定后,OUI的各种支持会立即上来,比如,给该项目配备导师、工具,各种所需的资源,带领学生全力冲刺,进行多伦投资推介。
第二,该项目是真刀真枪的创业投资,不是创业培训。
StEP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大脑里植入这样的理念:
这不是创业训练,也不是技能学习,这是真实的创业,就是DOING!
全球竞争日益由创新驱动,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成为当前创新竞争的关键的优势。因此,除了传统的技术许可与实施,各个大学都在积极的构建创新区、创新工场,孵化器,加速器等,探索通过创建衍生企业的方式来促进技术转移。
同时,随着大学和公共研究实验室在创新生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以及金融市场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天使投资人,早期风险投资公司,以及一些大型、有活力的公司,都表现出对高校和公共实验室的衍生企业或技术的巨大兴趣。
他们认可高校和公共实验室是前沿技术的重要源头,他们愿意与高校以及共工实验室合作,为其提供企业风险投资,并购买这些小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他们甚至喜欢高校和公共实验室的宽容失败的文化背景,因为他们知道创新是高度不确定,高度有风险的,只有宽容失败,允许长周期的尝试和验证,才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
此前,大家对高校创建衍生企业持有一种否定态度,认为术业有专攻,高校教授不适合去开公司直接转化自己的实验室技术。当前新的趋势是,为了跟上并保持竞争力,各类风险投资资金以及大型企业,越来越多地拿出资金支持高校和实验室开发研究,以此作为未来的战略投资,或者是内部创业补充,以此来推动核心业务之外的(战略)创新。
这对于高校和公共实验室来说,当前技术转移转化的机遇越来越好,因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个元素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越来越成熟,创新创业资金也不在是难题,创新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范围正在不断扩展。
在高校,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也逐步得到更多的认可。有更多的专业资源和专业知识,比如:越来越多的连续创业的、科技型企业家愿意带着一批科学家,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在各种研发资金的资助下,尝试把概念快速转化成原型,通过简单的原型和小市场,为技术寻找最佳的商业路径。
可以说,当前的创新生态环境已经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创新要素的完善与互动,创新资金的大量涌入,以及学术与产业紧密结合,企业家与科学家的配合等等,都在推动越来越多技术有机会从实验室快走向市场,并取得商业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