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得整整齐齐的中国式“合群”,让我越想越后怕
01
前几天,网上一个饭局实拍视频火了,身为社畜的我看得快要窒息。
山东一家小餐馆的酒桌上,围坐着一群中年人,面前都被倒满了啤酒。
一位年纪不大的男子,脸上堆着笑,给其他人舀粥。
餐桌上一盆黑白相间的粥,被做成了太极的形状。
男子在碗里舀了一勺白粥上的黑色部分,恭敬地递给领导:“这叫感谢您高看一眼,这才有了今天的相聚。”
紧接着,又舀了一勺黑粥上的白色部分,嘴里念叨着:“这个要给我们的副主任,这叫另眼相看。”
这还没完,他又从太极的中间部分舀了一勺,说:“这个做事讲究左右逢源,阴阳平衡。”
一位女士接过粥,赞叹了一句:“多有文化呀这道菜。”
男子还没分完,又从黑粥里舀了一勺到白粥,白粥里舀了一勺到黑粥:“人家说了太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叫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一通操作下来,让很多职场人回想起了跟领导出去吃饭敬酒的尴尬场面,忍不住用脚趾抠出了三室一厅:
“能不能闭嘴吃饭啊,光看视频我都觉得紧张尴尬。”
“好恶臭的餐桌文化,虽然看客大多图一乐,可我就是好讨厌!这都什么玩意。”
“我真的对这种酒桌文化感到特别尴尬,打圈敬酒就算了,还非得说点俏皮话,放过社恐不行么。”
有人则同情这位分粥男子的处境,感同身受他的心酸:
“谁不愿意坐下想吃啥吃啥啊,人家要不是为了生活谁愿意吃个饭还一桌子挨个帮忙盛,不都是为了讨好领导吗。”
“一般这种情况真以为是去吃饭的啊,很多时候领导不动筷子你敢动吗?每次这种饭我都吃不饱,因为这饭根本不是让你来吃的,是让你来说话的。”
一个短短的视频,暴露出中国式“合群”的真相:
为了融入集体,拼命说着一些漂亮话,讨好着圈子里的其他人,反而让自己变得面目模糊。
可悲的是,我们就这样,慢慢地活成了自己曾经最不屑一顾的、没有棱角的大人。
02
最近发生的一个事件,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一个叫缪可馨的10岁女孩,在学校坠楼身亡了。
那天,她穿着妈妈新买的漂亮裙子,还兴奋地和妈妈讨论晚上要吃什么。
然而,上完作文课后,她爬上了教室门口的栏杆,纵身一跃。
谁都无法相信,一个活泼可爱、品学兼优、家庭幸福的女孩会突然想不开跳楼。
缪可馨的家长,悲痛之下四处奔走搜集真相,想要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有人说是因为她的作文被拎出来批评了整整一节课,只因没有“传递正能量”。
有人说是因为语文老师的掌掴,让缪可馨难以承受。
事件的各个线索,都指向了袁老师,真相却至今还未水落石出。
整个事情最令我毛骨悚然的,是缪可馨去世后,同班同学的家长在班级群里,竟齐刷刷地为老师点赞。
“所有群里面的同学,你们这整只一句话,袁老师没有错,你们点个赞。”
于是,群里的38个家长,在真相还未查明的情况下,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他们生怕自己没点赞就不合群,却丝毫没有考虑到缪可馨家长的感受。
特别想问一句,如果这种惨剧是发生在他们自己孩子身上,他们还会点赞吗?
家长合群,孩子们也急吼吼地学着合群,冷漠的态度令人不寒而栗。
缪可馨自杀后的第5个小时,她的iPad显示,缪可馨被踢出了同班好友的4人群聊。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段话: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羊群效应”。
一个人在集体中待久了,从众惯了,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
那满屏幕整整齐齐的点赞,让我越想越后怕。
03
前段时间,西安的街头店面招牌,也丑得很“合群”。
明明是美食餐馆,却被要求统一换成黑底白字,路人都说像极了灵堂。
好好的一条街道,能不能整点阳间的东西,一定要让人如此瘆得慌?
据说,这条街的招牌颜色一个月已经被整改更换了3次。
要么丧得整整齐齐,要么喜庆得整整齐齐。
其实,丑得整整齐齐的看板招牌,不是某个城市的专利。
大到国际化都市上海,小到各个县城乡镇,街头的店面招牌,都要求要统一字体、字号和颜色。
高饱和度辣眼睛的纯色背景,系统自带的字体,没有一点设计的排版。
美名曰“提升城市形象”,整治市容市貌,但这种低美感的统一,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对比之下,日本街头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霓虹招牌,美得就像电影场景;
纽约街头简约却设计感十足的招牌,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城市的故事。
就连中国古代的各种招牌幌子,也是各具特色、趣味十足。
小小的店铺,就像城市的细胞,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用一刀切的方式,强行要求招牌“合群”,伤害的是一座城市的个性和包容度。
究竟是谁规定的,合群统一才是美,个性洋溢就要被规范?
领导们的审美匮乏可以理解,商户们的创新力也被限制才是最可怕的。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过:“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
这个时代最可悲的,不是活得特立独行,而是合群得千篇一律。
04
作家秦芦花写过一个故事,关于桶装薯片和袋装薯片的区别。
袋装薯片是直接土豆切片油炸的;
而桶装薯片则是先统一压成土豆泥,再工业切割成薯片,这样每片薯片都是同等大小。
对于不愿意被压成土豆泥的土豆来说,这就是一场深重而可怕的灾难。
那些不愿意被压成泥的叛逆土豆,就会被工人剔除,离开群体;
而那些乖巧听话的,就会被压成土豆泥,做成薯片。
大多数土豆,认为被剔除是比被压成泥可怕数百倍的经历,所以只好乖乖听话。
城市多像一个巨大的薯片桶啊,我们就是那一颗颗土豆。
在刚进入社会时,都是有棱有角、锋芒毕露的。
随着年龄增长,棱角被削去,身心被碾压,最后被重塑成了一模一样的薯片。
这时候,我们终于成了一个,成熟又合格的社会人了。
然而,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你只是在被平庸同化。
玩过俄罗斯方块吗?当你逐渐下落,和其他组块叠加在一起,就会被连块消失。
我希望未来的社会,能够和而不同,谁也没有权利去指手画脚他人的价值观和活法。
我也希望你,能保留自己的棱角,没必要为了合群而丧失自己。
做一颗不“合群”的土豆吧。
共勉。
作者:小椰子,人生必须活得swag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