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征文】死亡如此平静,你我如何伤悲
平静看待生离死别—怀念感恩中领悟生命的意义。
高三时,外婆去世了。中午放学回家,院子里人来人往,出出进进,热闹非凡。父母在伤心中还要接应祭拜的客人,忙成一团。
我顾不上悲伤难过,走进外婆亡灵停留的里屋,站在床边,小心揭开盖在她头上的白布,看她终于安静入睡的慈祥面容,带着满足,深陷的眼窝,瘦的本来就没有肉的脸庞,难得还有一点笑意挂在脸上。想起她平时因哮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蜷缩着身子,难受的样子,突然感到,外婆的去世真是一种挣脱束缚,自由而轻松的歇息。
父亲去世之前,小妹在来信中隐约提到过父亲的情况,等我反应过来,星夜兼程,还是没有赶上看父亲最后一眼 ,只赶上了参加父亲的葬礼,心里一直是遗憾大于悲痛。但看着父亲紧合的双眼,依然流露慈爱的眼神,我不由握着他的手,在尚有温度的手心触摸柔软,手与手的相握,是等待我来最后送他,手与手的相握,在一刹那又传递给我一个信息,死亡并不可怕,我的内心一下子感到舒服轻快了许多。
死亡于我的两个亲人来说都是那样平静而安详,伤悲和痛苦只是我们还处在尘世里辛苦挣扎的人。
【哲思&散文征文】死亡如此平静,你我如何伤悲送过无数个朋友同事们的亲人去往火葬场,又看着他们一次次安葬。奇怪的是,每次做这些事,我就是都没有像同事们说的那样感到害怕,或者是痛苦悲痛欲绝之类的感受。是因为从18岁时已经经历过外婆去世的安祥平静,对死亡的感受有了一定的适应?还是如同事们所说,对死亡的场面见多了,才练就的这般镇静自若?我想,是,可能也都不是。
今天,同事的母亲去世了,她电话打来,未开口,就已经哽咽地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我平静地安慰了几句,遂即换上衣服,赶快前去吊唁。
同事的母亲信基督教,她的哀悼现场已经准备好,没有我们常见的那般热闹和隆重。简简单单搭起的灵棚,棚前一幅挽联,灵堂内摆放几束黄色的菊花,几个基督徒在此绕着亡灵轻轻唱祈祷赞美诗,一派祥和。我的同事和她的兄弟姐妹们戴着孝在灵棚外站立,神情已经平静许多,周围一帮好奇的观众,探头探脑围观,看基督教的丧礼如何进行。
我是第一次参加基督教徒的丧礼,听不懂唱的内容,只是感觉好像是在讲述死者生前的种种美德,众信徒对她的赞美,安慰家人平静看待逝者安息等等……
停留了一会儿,我突然对基督教的教义有了一种领悟,也感受到了这个宗教能够生存下来的秘诀,如同任何一种宗教一样,叫人平静看待死亡,死亡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超脱,不用惧怕,借此减轻生者的痛苦,实质上也是对亡灵的一种尊重。
冷静认识死亡形态—体会生命痛苦的心态和自由选择
我在从事会计工作时,手把手教过一个徒弟,他人很谦逊,尊称我为师傅,并且亲自上门拜师求教,一次次不厌其烦。我尽可能耐心地解答并指导他提出的所有问题。他的好学,使他在很短时间内就胜任了所在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并成为单位独当一面的财务负责人。
他是个知恩图报的青年,对我在会计工作上的指导一直心怀感激,时不时来看看我,和我聊会天,交流他工作的情况,最近又买的书,新交的女朋友等。
他的求知欲很强,买的书单我看过,多是职场管理,名人传记等。他给我讲他的理想目标时态度很明朗,定位高大上,让我对他的想法产生一种紧张紧迫感。
他在很短时间就更新一批书,工资的一部分除了吃饭买书,剩下的基本就用来交友,建立自己的圈子或者找女朋友。他已经是个三十出头的大龄青年,但他的交友和选择女友的条件一样明确,费力投资建立圈子,用心找寻理想的女友从不降低标准,所以他除了抢先下手购得一套住房外,以前的积蓄所剩无几,每月理所当然成为月光族。
我提醒他,尽可能换个角度看待圈子,找女友也不必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路上的风景是千姿百态的。
但是他坚持这种生活标准,并为此津津乐道,用宁缺毋滥来总结。有时我看着这个满眼坚毅的徒弟,就像是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行为楷模”,让我有种仰视的认识。
有段时间我没有看到这个倔强的徒弟了,这个念头刚产生,办公室的敲门声就响起来,他又提着一网袋书进来。我浏览了书单,又增加了一些社交审美一类的书。
这个对自己不断增加高度的年轻人啊!
仅仅过了二天,就传来他上吊的噩耗。
我的心里有点失落,但对这个选择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这是一直给自己施压设框的青年,他的每一步前进都充满痛苦,他从没有给自己留出口,想退路,一直向前看,也没有考虑自己的实力,个性或者站的角度能否就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如果活着只有目标而看不到希望,这样的生活除了痛苦,还会有什么乐趣所在?
我想起台湾作家三毛的最终选择。一个曾给读者带来无数乐趣,唤起人们向往美好自由生活的善良灵魂,最终却无法打败自己,用极端方式来和自己无限热爱的世界告别。
对待死亡,我们的亲人们是带着对生活的感恩,对家人的不舍而又满足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样的离去,基调是温馨明朗的,虽然有一丝不舍在内。而对于三毛和徒弟的离去,我无法定义,这是痛苦挣扎艰难抉择的结果,或者也是追求人生完美结局的一种形态?我无法揣摩,但我同样在内心默默为他们祝福,愿他们终有所归。
生命不是虚无,你看到的,感受到的风景、人与事都是实实在在的,你的经历,我的欢笑,包括他经历的痛苦烦恼都是真真实实,这使我们感知春夏秋冬,经历风霜雨雪,体验人间真情爱憎,甚至生老病死,这就是生活!
境由心生,境由心造,如果活着不能让我们再获得这样的体验,那么死亡也就不是可怕的归宿,你的选择只是最终符合了你的所想而已。
平静看待生死,从容面对生活,我们活着,就好好地活着吧。至少,当我们对生活还怀有美好感受认识的时候,我们不要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