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记:痛都过去了,为何还不放下?
昨天班上皮蛋之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有了新的领悟。事情经过是一个孩子不小心碰了另一个孩子,前者是皓哥,后者是戴哥。具体经过到真正理清时,已经分不清孰先孰后,谁对谁错了。往往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让他们自己沟通,甚至也会要求自己试着解决。解决不掉可以求助我。
这个环节之后,以戴哥不依不挠收尾。无非是皓哥大大咧咧不小心碰了戴哥。戴哥不依不挠的功夫那是了得,他会叨念没完的,不管我在干啥,他不管,总之我得给他个说法才罢休。我就问他:这事不能完,是不?他委屈嘟嘟地说:很疼的。我点了点头,说道:我相信碰到你那会真的很疼。现在呢?还疼吗?他摇了摇头,说:不疼了。我说道:既然不疼了,就不要纠缠“疼”的事了,既然都不疼了,为何不放下,去玩点有趣的事呢?他先是一愣,还有不情愿。仿佛唯有把对方绳之以法,才算完了,不吃亏是我和妈妈对他的一致评价。我又说道:你知道有个词叫“宽容”吗?他表示没听过。我继续说:对方不小心碰了你,当时你一定很疼,这个我相信。但是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呀,既然过去了,你也不疼了,并没有受伤,就是疼了一下下。这种事你可以选择自觉原谅他,这就叫“宽容”。试着做一个宽容的孩子吧。你可以吗?他点了点头,表情若有所思。
他走了以后,我感慨良多。其实现在教育存在很多类似的矛盾都源自于此,我们害怕自己孩子吃亏,就倾向于教会孩子学会“打而还手,骂而还口”,又或者“一味隐忍”,我想都有失偏颇。
教育问题还得回到更根本上来,去面对问题,学会解决问题是一个层次。但更进一步,让孩子学会懂得生活的智慧则是更智慧的爱的教育。一个对待事情有弹性的人是内在有空间的人,他在面对事情时有进退的选择和余地,他会因此不被过去所纠缠,过得洒脱豁达。我想这件教育小事带给我的思考即是如此。在面对教育时,教育者本身有没有这样的觉察与洞见,能否看到教育的多种可能。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当我们用“宽容”去引导孩子面对矛盾时,孩子内在获得的力量也许比有的时候“以牙还牙”更多。又或者,当孩子获得明辨是非的能力,再该出手时就出手又能智慧规避风险,这是不是另一种勇气呢?
由此可见,教育突破自我意识的约定俗成的确需要教育者本身的洞见,这份洞见是智慧,是中道。唯有直心,才能觉察、觉知。
原来教育之事贴合生命才算得上“人师”了。惭愧!
再一转念,我们的生活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生活模式存在呢?陈年往事心头时不时回味,曾经的伤痛委屈还那么真切。甚至于不断提起,始终活在昨天,不愿回到当下来。原来童年执着的模式如果不打破,会伴随一生而不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