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容器
我发现亲密关系与我和父母关系重复的部分。从外在评价来看,我的父母是有责任心,一心为孩子们付出的、公认的好父母,我的老公也是有责任心,一心为家庭付出的模范好男人。但,无论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还是在亲密关系中,我都有一种被忽视,不值得被爱的感受。虽然他们都是公认的好父母和好丈夫,却无法关心我的感受,或者,他们认为自己做得已经够多了。
在父母做好父母,丈夫做好丈夫的过程中,他们何尝不是压抑了许多自己的感受,背负了很多的沉重感,也传递了这种沉重感。于是,我也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感受,认为感受不重要,总站在社会评价的角度告诉自己,你就心满意足吧,他们都是公认的好父母和好丈夫,那些不好的感受是你吃饱了闲的没事,自己想出来的,你要求太高了。如果说出来,他们会伤心,会疏远你的。你怎么能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去让别人难受呢?然而,我只能值得被这么忽视对待吗?自己也要忽视自己的感受吗?忠实于自己的感受等同于要求高吗?如果压抑我的感受是对的,为什么这些感受一直都在?为什么在关系里我有越来越多的愤怒和绝望?关系越来越死气沉沉?
自己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别人怎能知道?我说了,他们或许会伤心,或许会有各种情绪和我害怕的反应,但我不能因为害怕承担表达自己感受后的后果,去压抑自己。小时候,没有一个好的容器来承接我的感受和需求表达,那时候,我也没有能力做自己的容器。现在,我是成年人了,我可以是自己的容器。我允许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也接受我表达后对方的感受。如此,关系才有可能变得不一样吧?
如果为了逃避可能的后果,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去维持关系,这时候,我们的所作所为大多是为了交换,交换关系中的另一方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其实,谁都无法满足谁,只能一直在期待与被期待的牢笼中打转。然而,对方只是一个人,他(她)不可能比你自己还清晰你要什么。在双方都不知道对方要什么的情况下,会发生许多的“明争暗斗”,累积许多不满的情绪。其实,最简单直接的做法是,我们能做到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表达它们,并承担表达后对方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因对方的情绪和反应再自行演绎,愿意面对别人的反应带来的感受。这些感受有可能是一再的失望,有可能是对方的脆弱勾起你自己无法面对的脆弱感……其实,对方有可能在接收到我们清晰、直接的表达后,调整言行来尊重我们的感受和需求,也有可能不尊重和不满足我们。当前者发生时,它是意外的惊喜;当后者发生时,我们也去接受。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至少我们尊重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为尊重和满足自己而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