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那些事大学生活青春

读研后,觉得自己一夕之间就老了

2017-08-27  本文已影响75人  高俗

我现在觉得,所谓那种“天之骄子”的感觉,可能只属于本科毕业生所独有。

读研之后,所有的骄傲和踌躇满志,都不知不觉地溜走了。

1

本人毕业于北京某知名985高校S大,本科学的是基础学科化学,虽然是学渣一枚,但其实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但那时怀揣着一颗文艺小资浪荡心,跨专业考研失利,调剂在西北某知名985高校L大读研学电影。

本科毕业的时候,想做编剧,想着老子就算一朝折戟,但是老子打骨子里牛逼,三年之后早晚要杀回来。

读研第一年,对北京的一切都无比怀念:丰富的文化生活,活跃的校园氛围,能结交许多有趣而充满活力的朋友。

然而到了第二年,突然发现那些并非生活的必需品,离了那些,该吃饭还是吃饭。认识到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生活体系,曾经的“执念”突然就放下了。

现在,马上进入第三年,一心只想着随随便便读个博,然后回到家乡东北,随随便便找个二本或者三本,做个不求上进、没什么压力,来去自由的普通高校讲师,颐养天年。

有时候想起那些现今在北上广深工作的同学,觉得既心疼他们背井离乡的流离,又艳羡他们努力拼搏的勇气。

2

其实很多选择回家工作的同学,理由都很简单——家里有爸妈。

当年,我们有一百个不同的理由喜欢一座城市,现今,都只有一个共同的理由选择回家。

我有一个好朋友,高中同班三年,我一直将她视作学习上的伙伴和对手,而几乎每次考试她都差不多比我高十分左右。高考的时候,她比我高9分,去了华北某知名985高校K大,学的也是化学。

就冲这每次考试的十分,我相信她身上有一种我所不具有的韧劲,未来不可限量。

果然,本科期间,此君双修了工商管理,后来考研到了南方某知名985高校N大读国际贸易。

但是读研一年之后,她有一天突然跟我说,在想要不要考个教师资格证。

我很喜欢N市,曾经也很想考去N大读博,问她是否会留在N市工作,她说不会。

思考了两分钟,我也放弃了报考N大。

我们的理由非常一致——离家太远。

曾经的我们,想海阔天空,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想着自己要做很多事,要赚很多钱,但现在我们只想告老还乡。

3

还有一个好朋友,本科毕业于北京某985高校G大。跨专业考研失利后在家乡一民办二本做行政老师。

前几天回家见到,我饶有兴趣地八卦了她们学校的工资情况,行政有点低,但讲师还可以。

我于是开始盘算着如果考博失利,可以去她们学校了此残生。职业梦想、学术追求什么的,早已就着奶茶吸干了。

而她在我们见面时已经离职,准备继续考研。

我对这些二战三战选手有一种敬畏之心,因为当年高考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如果复读一年,一定能考上北大,考研的时候又觉得,如果再考一年,起码能过复试线。

但是我都没有勇气再考一年。再考一年,是破釜沉舟的决心;有多少分上什么学校,是得过且过的妥协。

我的人生,似乎就是不断地妥协。

甚至为了提高命中率,我这些天在想着要不要报个东北某知名985高校J大。

想想如果考上了,全国分数最低的两所985被我包了个圆儿,感觉自己真是个投机小能手(╯﹏╰)b

当年考研为梦想,如今考博为衣食。

那个N大的朋友曾经跟我说,她有一个哥哥告诉她,读研三年,其实重要的不是学到的知识,而是一个本科毕业生变得适应社会的过程。

本科毕业时我们有冲劲,有梦想,有能吃苦的信念,在工作中学着融入社会。

读研后,大概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时间和机会再从一个职场小白学起,所以一夕之间,接受了社会的一切规则,磨灭了尝试的勇气。

本科毕业的时候我还敢说,给自己十年时间去折腾。

而现在,觉得一年时间都不能浪费,很多事情不敢也没了热情去尝试。

但其实,早晚都会老去,我们又何必这么急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