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000 用别人预测自己

2018-12-10  本文已影响38人  零月浅浅

【1】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说他自己的故事。

卡尼曼在多年前就与人合住过一本关于判断与决策的高中教材,帮助以色列在高中就普及这种决策学。

当时卡尼曼召集了一群人,组成了一个教材编写小组。小组每周碰一次面,平时分头写作。在编写过程中,有一天,卡尼曼突发奇想,他说,这本教材里有个内容是关于群体判断的,咱们教材组这帮人能不能来个群体判断—咱们预测一下,这本教材用多长时间能完成。结果有人说一年半能完成,有人认为是两年。大多数人给的都在这个范围内。

这时候卡尼曼想到,在决策科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基础比率。所谓基础比率,就是以前的人,做同样的事,做到的平均水平。卡尼曼知道,预测未来最好的参考指标就是基础比率。

于是卡尼曼就问,别人编写类似的教材用了多久。小组中正好有一个人,之前有过类似教材编写经验,他说据他所知,40%的编写组最后的结局是干脆放弃了,剩下的60%则用了7-10念的时间才完成了编写。

这个数字一出来,大家都不屑一顾,认为根本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结过卡尼曼的这个教材编写小组用了8年时间才完成了教材的编写。

所以基础比率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预测工具,说白了就是,你并不比别人强多少。

如果别人做这件事需要这么长时间,基本上你也需要那么长时间。如果别人做这件事失败了,那你做这件事最有可能出现的结局就是失败。

【2】

我们总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现实狠狠打脸,其实就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既没有超强的智商也没有惊人的记忆,想要把一个东西学好,让自己跟别人有一点点不同,只有一条路子就是:建造多个思维模型,然后刻意练习。

【3】

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世界都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悟空传》

想起了初中最喜欢的一本小说《悟空传》。

我们都要从全能自恋的婴儿出发,最终变成更好的自己,这个演化路径大概是:

68/1000 用别人预测自己

【4】

当代小说没看到那么有风骨的台词:

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忘不了那一幅书里描绘的画面:

等到那一刻,黑暗的天空突然被一道巨大的闪电划开。

孙悟空一跃而起,将金箍棒指向苍穹。

“来吧!”

那一刻被电光照亮的他的身姿,千万年后仍凝固在传说之中。

借一句《悟空传》台词结尾:当你无路可走时,往前的每一步都有无所畏惧的力量。

加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