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
自夏朝起,禅让制逐渐被继承制取代。然而,嫡长子制度的完善时期是在周朝,之前的继承制度主要是兄终弟及。这种制度导致了许多兄弟之间的争斗和残杀。因此,到了周朝,兄终弟及制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
在周朝,即使嫡长子能力平平,也会被立为继承人。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会导致国家衰败。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周朝成为了所有朝代中统治时期最长的王朝,历经了八百多年才结束。这正是嫡长子继承制与宗法制的成功结合。即使嫡长子无能,也能确保国家的稳定。因为在西周时期,嫡长子继承了王位,而其他的庶子被分封到全国各地的重要战略要地。这样确保了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相对于嫡子的大宗来说叫做小宗,但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即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了社会的统治秩序。

然而,周朝的灭亡并非由于皇帝的无能,而是因为分封制的弊端。因此,到了秦朝,分封制被改为郡县制。
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弊端就是一旦嫡长子无能,国家将迅速衰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何一定要将皇位传给长孙朱允文,而不是他的儿子朱棣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朱允文是朱元璋长子朱标之孙,是他的嫡长孙,而朱棣并非他的长子。后来明成祖也舍弃了功勋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同样是基于对长嫡成统、万世正法的认识。

另一个例子是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有三个儿子。按照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应由嫡长子李建成任太子。然而,次子李世民无论在能力还是战功上都超越了太子。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于是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杀了太子和弟弟。不久后,李渊退位,将皇位传给李世民即唐太宗。然而,这也给他带来了许多非议。原因是他的皇位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大义灭亲之后取得的。在封建社会看来采取非嫡长子继承皇位的行为是不公正的,因为这种制度并不考虑每个皇子的才德和能力。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成熟且成功的继承制度,确保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巩固。然而,这种制度还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有些皇帝可能是白痴或幼童,无法有效管理国家。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小皇帝在位时,大权被权臣、宦官或外戚把持,导致朝廷混乱,社会腐败。这些情况的出现,往往需要改变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规则。一种变通的情况是兄终弟及,例如唐敬宗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文宗。另一种特殊情况是选择宗室子弟入籍,通常是在皇帝无子嗣的情况之下,从皇帝近亲子弟当中过继一人,以填补皇位继承的真空,如西汉的宣帝、哀帝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然而中国历史上也有两个朝代没有采取这种继承制度,那就是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来自草原游牧民族,因此更容易冲破儒家文化的束缚。在继承制度这样的重大问题上,他们没有沿袭以往的制度,并没有规定嫡长子有天然的合法继承权,而是从众多皇子当中挑选合适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