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多动动脑子”
“你得多动动脑子。”
生命中哪些人会对你这样说?
从幼年、少年、成年、中年和老年一路走过来,似乎这句话会不断的叩问你,而这句话的假设又是什么呢?是你之前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没有动脑子。
隐隐的不满,微微的批评是这句话背后的情绪。由此可见,之前问题的答案便是:对你有所期待,而且觉得现实本有着更好更标准的答案的人说的,毕竟当一个问题是无解的情况下,往往动再多的脑子也没用,而这些人往往是你的父母、师长、生命中某一段旅程中会引领你前进的人,甚至包括你自己。
这句话背后的院里也不过是一些老掉牙的东西,像是舒适区,人生原则这类话,它的重要性却不亚于人生的三大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和你要到哪里去。于是将这个疑问也进行扩增组成一个三件套:你动脑的实质是什么,哪些情况需要动脑,还有我们究竟能在现有的情况下将思考能力发挥到多少?
①动脑的实质是什么?
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在典礼中的演讲词,米兰·昆德拉使用了它。此文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的一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也有。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警句道出了昆德拉对生命和整个人类世界的全部感悟,因为人的自作聪明,也因为人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我们思考得越多,以为越接近真理了,却发现我们反被上帝愚弄了。人们越思考,越发现自己难以看透世界,也不懂自身,人们难以自我超越,是人类本性中狭隘卑鄙的一部分,上帝为何要发笑,因为凡事如果过于执着,必会在将来的一日发现自己的可笑之处。
然而,动脑本身实质就是一件在未曾存在甚至也许不可能的现状中寻找可能寻找超越的事情,人类社会之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在漫长痛苦的人类史上积累种种奇迹的过程,而于个人,动脑是一种不断寻求自己人生突破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不是我们想想向往他人人生那般绚丽,甚至恰恰相反,会是一个枯燥、烦闷不断走入死胡同的过程。
说来惭愧,我不喜欢动脑,也讨厌去思考底层逻辑的过程,从小到大,能够支持我完成学业的过程是枯燥的学习他人已经创造好的工具以及方法,然后直接拿来使用,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在第一遍做作业的时候错误连篇,而之后却可以做的还不错,因为“拿来主义”。哪怕是读书也是如此,可能我并没有认真去思考过程,就直接去读书,妄想从中能够直接拿写什么来使用,以来减少面对一些枯燥以及繁琐,不知道会不会有偶然看到我文章的人也曾有过这样似曾相识的感叹。
②哪些情况会或者是需要动脑?
直接运用我的“拿来主义”吧!舒适圈这个概念就可以进行解释,一个人如果一直生活在舒适圈中,哪里需要得着动脑子呢,而一个人如果疲于应对生活,例如一直被人热衷讨论的“穷人思维”,也不会有心情动力去动脑子啊。
只有当你发自内心的觉得环境令人坐立难安,且你能够响应这样的需求去积攒自己的“能量”的时候,才会去动脑。前者是自我,后者是自律。有多少人能够发现自我,真正去分辨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又有多少人明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无法积攒能量,不断地在生活的污涝中继续下沉呢?
也许有人会笑,为什么你才说思考是一个枯燥烦闷不断走入死胡同的过程,而又说不思考会在在生活的泥涝中下坠呢,它们好像看起来都很烂啊。
确实,它们都很差劲,去思考去动脑说实话是一件烂透了的事情,相反,成为乌合之众之中一头黑猪去笑笑乌鸦,老老实实在新世界里享受秩序有时候真的很轻松,它让人感觉舒适,被包容。
世界不断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它对女人说,每个女人都要找到归宿并成为母亲;它对旁观者说,这不是你的事情,不要在绞刑时候指手画脚;它对青年人说,这就是一个冷酷而弱肉强食的世界。
③我们又能够思考到什么程度呢?
不知道,能够思考多少是多少呗,人类历史并不是匀速前进的,它时而快时而慢,有时甚至会开倒车。不有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如果在沼泽中愤怒的挥手蹬腿并没有作用,只会越陷越深,得要冷静下来,轻轻摆动手脚,向岸边慢慢接近。
“你得多动动脑子,这个世界糟糕透顶,但是我们不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糟糕而来的。”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