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之曾国藩
在《清史稿》三百一十六篇列传里,单独作传的有四人,曾国藩是这四人之首。
仔细想来,曾国藩对清王朝有再造社稷之功,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单独列传,且为第一人,也在情理之中。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家世农。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
曾国藩出身一般,为“世农”阶层。
“光十八年进士。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再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
"尝与嵩焘、忠源论东南形势多阻水,欲剿贼非治水师不可,乃奏请造战舰於衡州。匠卒无晓船制者,短桡长桨,出自精思,以人力胜风水,遂成大小二百四十舰"
曾国藩确实为战略家,其弟曾国荃最终能克金陵,全仗水师的优势。
“岳州之败,水师拒战者惟载福一营;湘潭之战,陆师塔齐布、水师载福各两营:以此知兵贵精不贵多。故诸葛败祁山,且谋减兵损食,勤求己过,非虚言也。”
曾国藩很早实施精兵战略,故湘军,常常能以少胜多。反观太平天国后期,每次战役,动辄几十万人,却很难摧垮湘军的营垒。
“湘勇利山径,驰骋平原非所长,且用武十年,气亦稍衰矣,故欲练淮士为湘勇之继。至是东南大定,裁湘军,进淮军,而捻匪事起。”
曾国藩裁撤湘勇,也是无奈之举,并非只是为避祸,担心自己功高震主。实际湘军攻下金陵之后,暮气已深,很难在堪用武。
“国藩闻僧军轻骑追贼,一日夜三百馀里,曰:‘此於兵法,必蹶上将军。’”
蒙古王僧格林沁,果然中伏身死。曾国藩识人判事,极有见地。
“国藩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清史稿》对曾国藩评价非常之高,“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不管怎么样,曾国藩从哪个角度都不能称为圣人。后续曾国藩专题将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