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管理问题

2022-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娴雅君

手机管理问题一直是困扰老师和家长的难题。虽然手机的使用能给学生带来很多好处,但学生的自律意识不强,往往经受不住很多游戏、色情等诱惑,而分神,浪费大量的时间。

平时上课,家长不让带手机,老师课上不让用手机等,都还有理由控制一下,而如今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孩子玩手机的问题更成了家长的一块心病。

不让用手机是不可能的,怎么也不能不让孩子上网课,可是让用手机吧,孩子就跟家长捉迷藏,偷偷玩游戏,也严重影响网课效果。

今天看到微信生涯教育研究群,有一位生涯教育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发出有关手机带来困扰的信息,并寻求建议和指导。信息如下:

各位同仁,早上好。这几天在群里看着各位同仁对生涯教育独到的见解,觉得自己成长了好多。我是高中的生涯教育老师,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由于疫情,学生们在家里上网课,我接到的求助电话,最多的是家长,家长认为孩子在家里用手机上课,会控制不住自已溜号,偷玩,听课效果差,课后的时间也总是用手机,孩子们说做作业,传作业都用手机,这种孩子手机时时刻刻在手的感觉,让家长觉得对孩子无法掌握,而焦虑不安。其实这几天,同仁们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恳请同仁们从家长的角度给予建议指导。

我们这里市区内无确诊病例,家长们都正常上班,孩子们在家上网课,很多高中的孩子,疫情之前没有手机,现在不行了,都配上了手机或平板。很多家长每天上班后,一整天惴惴不安,甚至有很多在家里安上监控,随时掌控孩子状态,这些行为仍然不能让他们安心。

这位老师所反映的现象,我想不应该是个案,应该是普遍现象。全国有二十多个省份都在面临疫情的考验,多地都实行网络授课,家长面对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是常见而普遍的。

大家在这个群中的研究氛围非常浓厚。老师一提出问题后,就有很多人回应、讨论。

我觉得这位老师的说法值得借鉴:

定规矩,守底线——养成良好的线上学习习惯。上网课要有仪式感,固定一个地方上课,要有标识,比如高一(3)班。让学生在固定区域上网课,要衣冠整洁,不可以穿睡衣或内衣上课,也不可以躺着上课;到下课时间必须离开教室活动,做做眼保健操或体育运动,但是不能在学习区域做。

仪式感的确很重要,能够培养学生感恩和敬畏之心,也能够增强自律的意识,效果会事半功倍。

前几天刺猬上第一节网课的时候,他很不习惯看不到学生讲课的形式,刚开始上课时,他想知道有多少学生来上课了,但苦于看不到学生,于是他就试着提出要求,“大家能不能开摄像头,我们看看都有谁在上课?”

学生一开始都沉默着,没有人回应,后来,他又说了一遍。有个胆子大点的男生说:“不能”。

刺猬问:“为什么不能啊?”

学生:“因为没洗脸。”

于是,传来一阵笑声。

实际上,也许并不仅仅是没洗脸的问题,也可能有没梳头的、穿着睡衣的、吃着零食的等。

这样的情形,无疑不会是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他们并没有与懒散的休闲时光区分开,学习效率怎么能高呢?

另外,关于手机管理的问题,有人建议家长要与学生共同制定规则,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自己也能够遵守,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律最重要的途径。

共同制定的规则,比如学习完,做完作业可以玩10分钟手机,到点就放在公共区域。公共区,就是家长和孩子都能看到的地方。不必躲躲藏藏,遵守规则,才是网课效果的保障。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适当运用,会提升孩子的思维。互相制约,不是生硬的命令,压服没有作用。

家长的焦虑来自两个恋:网恋和早恋。怕迷恋上游戏影响学习,把用手机变成激励机制,就化腐朽为神奇,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智慧,堵不如疏和导。

学生这个阶段好奇,觉得神秘,越不让做越想做,还不如坦坦荡荡共同管理,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不要让担心成为诅咒,成为心理暗示,本来学生不那样,意念不断加强,学生就会演给家长看。也许他们心外无物,都是家长内心的投射。如此一来,家长就成为导演和领衔主演,孩子便成为配合他们的演员。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正确的引导,自我的管理,也许手机不仅不会成为“问题”,反而会成为助力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如今从国家层面有很多好的资源,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让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让自己的头脑灵活起来。接触更多的思维方式,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可见手机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对学生百利而无一害,用不好也会让孩子贻误终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