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如果你的小孩问你为什么要读书?你会怎么回答。
接着上一篇《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中提到的,很多人因不清楚为什么要读书而缺乏追求,今天,我们就谈一谈人为什么要读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4673196/74d41966cfca020e.jpeg)
在去实验室的路上,我问yuu,“如果以后你的小孩问你,为什么要读书啊,你会怎么回答呢?” yuu表情立马严肃起来,顿了一会儿回答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得先想明白我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啊!”。
是的,那你为什么要读书呢?
先说说我为什么要读书。
正如我在《爸爸,我是你的骄傲吗》中提到的,父亲的教育策略是没有要求,没有鼓励,没有赞扬,甚至没有关心,给了我一种“我读不读书,成绩好不好,那都是我自己的事儿,跟父母没啥关系”的认识。于是我懂得了没有人会替我买单,我得学着对自己负责。然而,出生寒门,在大山里捏泥巴长大的孩子,除了读书,我还能有什么出路呢?
父亲是一名技术工人,同样是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我理解的“生存之道”就是牢牢地掌握一门技术,然后凭借技术挣钱养家。虽然那时候我并不清楚我未来可以凭借的技术究竟是什么,但我想,现在学的这些基础的东西一定对以后掌握好一门技术是有帮助的。
因为从小挂着“乖乖女”和“成绩好”的招牌,我经常被亲戚朋友叫去给“调皮”的弟弟妹妹做“思想教育”。
虽然觉得这种事情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还是尽量地去表达自己,去感染别人。
那时候我做“教育”的言辞无非就是,“你爸爸妈妈很爱你,他们挣钱很辛苦,你要学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强大,为他们分担……”,“爸爸妈妈能力有限,你想要的一切,他们可能给不了你,你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爸爸妈妈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以后要努力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学习成绩是对能力的一种证明,你成绩不好,别人就会认为你能力不行,他们就不会雇你工作,你也就没有了经济收入……” 等等。
这套说辞屡试不爽,经常说得小朋友们大彻大悟,甚至泪流满面。
直到有次,有个小朋友义正言辞的告诉我:“我爸爸妈妈有钱,我想要的东西他们都能给我买,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 我才发现我那套教育“乡下人”的说辞太有局限性了,关于人为什么要读书,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其实我自己感受得到,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个人品性的修炼和见识的提高,但我估计这么小的孩子他们应该体会不到,描述起来也太抽象了,所以也就没有往这方面提。
其实荀子早在《劝学》一文中将问题的答案揭示的明明白白。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今再读,亦有感与斯。
而如今,如果将来我的小孩问我为什么要读书,我会问答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个正确的观点,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有的情怀。没有国,哪来的家啊,又何谈幸福的生活。如果你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产生共鸣,那只能说中国这几十年来的迅猛发展,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慢慢地淡化了这种人们心中只有在危急时刻才能激发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但这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有些东西是早就刻到了骨子里的,只是需要唤醒而已。
第二,这样的学习动力会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我希望他从小拥有这样的大局意识,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让他知道他身上担负着时代的责任。我会让他读历史,让他了解靖康之耻和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也会让他看时事新闻,了解当前的局势,让他从小就抱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堪当重任的决心。
至于什么挣钱养家,经济自由,那都是顺带的事儿。
这样,他才不会因为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儿就困惑不已,不会因为遇到的丁点困难险阻就止步不前,不会鼠目寸光,不会因为缺乏追求而失去方向,不会因为没有目标而摇摆不定…… 这样,他才能活得通透,活得明亮,活得坚定,充满力量;这样,就算他以后成不了才,那也是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