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发展的合理与尴尬

2019-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荣庭de日拱一卒

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上实行赶超发展的战略,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严峻的现实压力。

如以“同情之理解”角度看,不存在选择的对与错,而是当时情境下没有更好的选择,或者说是当时情境的最优选择。

退回70年年,把我们放在那个情境下,大概率会作出同样的选择,也许是更差的选择。其中内在的逻辑是,1949年虽然取得民族独立,但如何保持独立就是非常现实且严峻的问题。简单地看,唯有尽可能快地增强实力。

如何增强实力?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唯有走工业化道路。那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轻工业逐步发育带动重工业,还是计划经济模式下重工业优先适当兼顾轻工业呢?

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条件下,与苏联结盟,抱苏联大腿,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现在看的过快、过急、过粗糙,当时的物质条件和认知水平下,还能有更好的结果么?

国家跟个人很多时候也一样,不拼命发展某个能力吧,无法实现一个方面的突破;集中投入某个方面,又必须意味放弃其他方面。

两害相权取其轻,很难说什么对错,更多是权衡后的选择。个人、家庭、国家,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再复杂的歌,不是也有主调和非主调的区别么?

别纠结,别难过,这就是现实,就是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