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读书笔记(三十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9779728/26a28b2eb0b8b4e7.jpg)
《知识论》读书笔记(三十一)
2022年8月30日
B:所谓摹状
1,摹状的定义
所谓摹状,是把所与之所呈现,符号化地安排于意念图案中,使此所呈现的得以保存或传达(以意念的关联,符号化的去安排所与之所呈现)。
需要注意的是:①摹状是抽象活动中的作用或抽象的成分,本不能以抽象的意念去表示摹状,但只能用抽象的意念去表示摹状。②符号化地也表示抽象地。③意念不能单独摹状,只能安排在意念的图案中,④所摹状的是特殊的呈现或类似特殊的意像。⑤用摹状保存所与之所呈现。⑥用摹状传达所与之所呈现。
2,摹状的例
作者举例颜色的摹状。
3,注重客观
仍用上例说明,注重所与之所呈现,注重的是客观的经验。
4,注重所谓
用抽象的意念去摹状,把所与之所呈现符号化的安排于意念图案中,没有摹状,官觉者不能传达经验于未得此经验的官觉者。
C:抽象的摹状与特殊的形容
1,特殊的形容
日常生活中常用特殊的形容以为表示经验的工具。
一方面只有利用特殊的东西才能形容特殊的东西,对于该特殊的东西有经验才会有合适的特殊的印象。另一方面不利用普遍的也不能表示特殊的。
要传达特殊的,非利用特殊的不可,要传达普遍的,可以不用特殊的。
2,特殊的形容的限制
①合乎此形容的可以完全是另一特殊的东西。
②合乎词形容的可以与原来的东西的形色状态不同。
③没有经验过原来的东西的人,不会因此形容而得到印象。
3,抽象的摹状与特殊的形容的分别
作者举例x、y、z颜色说明在 B段例中所说的摹状不是特殊的形容。
特殊的形容中有上下文及一时一地等情况,使我们得知所形容的是何物。而B段中抽象的摹状却只是知道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已。
4,摹状视为传达工具
B段说法中,抽象的摹状,可传达经验,增加见闻,是传达的工具。B段忽略了保留的一方面。
5,摹状视为保留工具
对于摹状者而言,他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经验,利用抽象的工具保留他的经验(从前的经验),可用同时间的比较去表示经验的不同。
D:摹状方式
1,以当前的摹状当前的
当前不表示所引用的工具,即官觉者官觉到他们时,他们对官觉者而言是当前。
抽象的摹状表示工具是抽象的工具。
如:官觉者官觉到x、y、z。
x、y、z是当前的。
用y的红,与z的黄,去摹状x的颜色,就是以当前的摹状当前的。
而若说用y的颜色,与z的颜色,去摹状x的颜色,就不是此处所论的摹状。
2,以当前的摹状非当前的
作者举例用碗以及罐子的颜色去摹状山色,山色已经一去不复返,不是当前的,此为以当前的摹状非当前的。
3,以意像去摹状非当前的
将上例中碗与罐子的颜色换成意像中的颜色,此颜色为听话之人经验过的,而且记得,且能引用以摹状山色。
意像在用的时候是当前的,不是所与当前的呈现。
传达经验至有意像之人,即能以意像去摹状非当前的呈现。
意像是类似特殊的,摹状仍是普遍的。
4,以意念去摹状非当前的
利用语言与意念也可摹状。如上例中,没有利用当前的呈现,也没有意像,听话之人可用意念所寄托的意像摹状。
作者最后总结,主要的是以当前的摹状当前的。
二 规律成分
A:所谓规律
1,规律的定义
所谓规律,是以意念上的安排,去等候或接受新的所与。
此所与是特殊的,具体的。
但意念上的安排与接受的方式是普遍的,是抽象的。
规律是抽象的规律。
2,规律的例
作者举例选蟋蟀,许多的名称,就是意念,有所谓,也就是都是不同的方式,可根据这些方式去接受所与。
3,抽象的接受方式
意念是抽象的,它的所谓也是抽象的,即方式或条件都是抽象的。意念寄托于意像,意像是类似具体的,或许可增加接受能力或接受的速度,即为接收方式。
接收方式仍是抽象的意念,所接受的所与是具体的,特殊的。
4,抓住所与的办法
意念之为方式,是因每一意念的所谓,都是一对于所与的普遍的办法(每一意念是一抓住所与的办法)。
规律所规定的,是我们如何接受。
意念不规定所与如何呈现,只规定我们如何接受。
B:规律与时间
1,规律没有时间上的限制
为我们所取的意念的引用,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上规既往下律将来。意念的规律是超时间的,也没有地点上的限制(对此点略而不谈)。
2,上规既往
意念的规律是以一意念的方式去接受所与,上规以往就是以意念去接受以往的所与。
3,下规将来
对一意念弃而不用与意念规律将来是两件事情。
对于意念的取舍在时间中,而意念的规律不在时间中。
意念的规律上规以往,又可无限制的下律将来。
C:接受方式的引用
1,引用问题
每一意念是一接受方式,凡合乎某一意念的条件的所与,我们都以某意念去接受。
引用意念于所与免不了直觉。
但在引用之时存在一方面的问题,需将意念的负用法撇开,如“那不是桌子”。
2,意念的取舍
对于意念,总有所取舍。
空的意念(所与中没有合乎一意念的规律的东西)。
空有两种空法:①逻辑的空,表示一意念之为矛盾的,②事实的空(注重此说法),如“没有鬼”。
3,空的意念
在自然史中,从前有,现在没有了,如恐龙,即说现在是空的。
还有一类不是矛盾,在逻辑上不是空的,如无量小、无量大……。
在事实上根本不会有合乎意念所规律的所与(不只是恰巧没有),即为事实为空的,在哲学上常引用此类空意念。
备而不用的意念,仍是意念,仍可以是思议的内容。
4,不引用和不能引用的分别
不能引用的意念是矛盾的意念,除矛盾外,无别的理由。
5,不够精细的意念
作者举例说两不同的橘红虽然不同,然而同为“橘红”,是意念不够精细,不能分别而已。
此时,意念仍能引用,也许不精细,但并非不正确。
意念之能引用与否,不能以精细的极限能达到与否为标准。
不够精细程度的意念依然正确,依然可以引用。
6,不适合的意念
另有一不能引用也不是真的不能引用。
作者举例引用欧克里几何到天文学的距离,这一点不相干。
此例与“指鹿为马”相似之处在于把意念乱用,不代表意念不能引用。
除矛盾的意念外,没有不能引用的,只有用的不得当或要求过分而已。
D:意念无真假
1,意念无真假
意念无真假,真假是对命题而说,不是对于意念而说的。
命题是可以肯定或否定的,用句子表示。
意念是无所谓肯定或否定的,用字表示。
2,空实与真假
需注意空实与真假无关。空的意念不因此就真,空的意念不因此就假。空的意念虽没有直接的所与上的用处,然而有思议上的用处。
3,乱用与真假
作者举例赵高指鹿为马。赵高引用了“马”的意念,这意念按它的规律成分说,仍是一接受方式,有所谓,满足此所谓的条件我们仍以“马”意念去接受。即便赵高说了句假话,一个假命题,但引用的并非假命题,表示意念无所谓真假。
4,不够精细与真假
不够精细的意念不是假的。如前例中两不同的“橘红”,都以“橘红”这一意念去接受,也许不够精细,并不因此就假。
精细与正确是两回事。
意念虽不与所与同样,意念不因此就假。
5,不相干与真假
不相干的意念,或者是对某意念的结构不相干,或者是对某一方面的所与不相干。
在后一种不相干,并不是与任何方面的所与都不相干,如引用欧克里几何于天文学距离,有引用范围的问题。
相干的意念不因此就真,不相干的意念不因此就假。
三 规律与摹状不能分离
A:先后问题
1,先后与表示的先后
最主要的摹状是以呈现去摹状呈现。
本书先讨论摹状,再讨论规律,这只是本书的秩序问题,无所谓先后。
2,时间上的和非时间上的先后
时间上和非时间上的先后的分别非常之重要。
讨论摹状与规律,讨论在时间中,所讨论的问题不一定在时间中,即讨论有时间上的先后,而所讨论的不必有时间上的先后,可有非时间上的先后。
非时间上的先后,大都是以必要条件为先,以充分条件为后的先后。如“世必有不忍人之心,然后有不忍人之政”。
3,在时间上摹状不先于规律
若从时间上的先后着想,假如摹状先于规律,则表示意念的来源最初是摹状,利用摹状和形容表示意念源于经验,但摹状仍不先于规律。我们没有无规律成分或无规律作用的意念,无规律成分,意念不能摹状,即便用呈现去摹状呈现,所用的工具仍是抽象的,不是呈现本身。
用意念去摹状,所利用的是意念的规律,用呈现去摹状呈现也是如此。
4,根本无先后问题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非时间上,摹状与规律没有先后问题。
作者认为摹状与规律,比较像普通所谓两极意念,如“左右、上下……”。
摹状与规律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