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弱的光,温暖寒夜的路人
文/风糖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一对普通夫妇,万佐成和熊庚香。
他们年过6旬在江西省医院附近经营一间露天厨房。从2003年起,这里也是一间共享的“爱心厨房”,病人家属在这里做饭,只象征性地收取5毛、一块钱。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
看完这段话,我忽然想起郑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门口的那群人。
重症监护室里面是孩子,门外面是大人,除了吃饭,他们哪儿也不肯去,就呆在门口守着,静静坐着。
除了早上的例行医生见面,他们就在那等待着一天当中几乎没有出现的突然召唤。
刚来的人必定是神情紧张,哭哭啼啼。待上几天,孩子好或不好,心里慢慢有了底,神情会放松下来。闲暇时也聊天,谁谁家的孩子,住了多长时间出去了;谁谁家的孩子症状最轻,里边的专家哪一位更有名。
可能是对疾病的恐惧和对生的希望,他们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团队,帮忙带饭,帮忙接水,互相劝慰。
只有一家人显得有些另类,他们的孩子已经快出院了,从表情上来看,已经轻松了许多。孩子的爷爷奶奶没事儿就在医院门口坐着,那对儿小夫妻,反倒经常出去逛游。从衣着看经济条件尚可,爷爷比较低调,打扮休闲,奶奶浑身透着富贵,特别是小两口的打扮,端得是衣着时尚。别的家属医生谈话的时候都是只和父母交流,这家人能够全部进去,说是有熟人。
时间长了,才知道这家人姓余,是有钱的主。
家里有矿,煤矿的矿,因为小孩子姑奶奶在儿童医院工作,所以把不到一岁的孩子送到这儿治病。还有,这家人心善,还从不摆有钱人的谱。
重症监的门口,每天都上演人生百态。
有一家人,八岁的孩子得了脑膜炎,现在已经是在等待奇迹。孩子爸爸天天在哭,他后悔自已对女儿关心太少,老婆对孩子太严厉时从不制止。他说,如果等不来奇迹,就去深山出家。孩子的妈妈不停地向男人道歉,说自己以后永远不会这么强势了,只要女儿能好转过来,她愿意永生吃素。
我第一次看见,男人有那么多眼泪。
还有两个年青女人,她们家上一年级的孩子吃枣,不小心核扎在了肺里,感染了。每次医生叫她们,年长的那位就会表情紧张,慌乱不已,尽量多地向医生了解病情。抱着孩子去做检查的时候,她也在轻声细语地跟孩子说话。
年少的那个女子则妆容精致,一脸漠然,没事儿就摆弄手机。有一次买饭回来的时候,我碰巧听到她在给一个男人打电话。
“你在干嘛?聊聊天嘛,快烦死了。”
“你在哪呢?你孩子不是病了吗?你还有空聊天。”
“病了有医生,我嫂子在那守着呢,现在也不能出去打工,你也不能出去玩儿,天天待在医院这儿无聊死了,净给我找事儿。你们这几天又出去哪儿玩儿啦?”
她的嫂子常苦笑着为她开脱,年纪太小了,正是自己玩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亲孩子。弟弟和弟媳出去打工,孩子在家跟着她长大的,孩子的病情时刻牵动着她的心,好在已经做了手术,取出了枣核,应该会慢慢康复了。
还有一个女人,看上去40多岁,花白的头发,简朴的衣服,还有愁眉不展的表情,别人至少有两个家属在这,只有她是一个人,听说老公又回家借钱去了。
因为经济太紧张,她的孩子要提前出院,还没完全好利索,但也没有大碍。
她家孩子出院的时候,几乎所有病友都去送她,说一些宽心的话。
想给她凑些路费,她拒绝,“不用了,大家的心意我领了,余大哥给我买了车票,还送了盘缠,谢谢大家了。大家的孩子也都会好的,过不了两天都会回家。”大姐的脸上少有地绽开了笑容,尽管笑中带泪。
她走后,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位大姐其实才30岁刚出头,孩子血液上有了毛病,不是不能治,只是费钱。他们卖了家里的一切,借遍了所有的亲戚,终于在这所医院给孩子扒出来一条命。算幸运的了,不至于人财两空。
夫妻俩一天只吃两个馒头,就着咸菜和白开水,晚上就在医院的犄角旮旯对付一下。是的,因为是夏末,一到晚上医院的犄角旮旯,包括楼梯拐角平台都睡成了人,有的必须留一人值班,有的是无处可去。
后来他们的遭遇被那位余大哥,也就是家里有矿的那位病友知道了,每天给他们买饭带一个苹果。有几天那位大哥要回家,余大哥还给了盘缠。15年前医疗救助制度还不是那么完善,夫妻俩感动得无以言表,只是哭,孩子爸要给恩人磕个头,也被余大哥拦着了。他说,人呢,谁还没个难处,孩子好了,将来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人还在,钱总是能挣到手的。
若干年之后,我还能想起那个男人和他老婆抱着孩子走的背影。父母,真的是倾其所有。 也感念那位家里有矿的余大哥,素昧平生却能施以援手。希望他们一切顺利。
即便是微弱的光,也能温暖寒夜的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