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的红釉瓷器!
元代中国瓷器中心移至景德镇。真正意思的红釉在此诞生绝非偶然。首先景德镇具备了红釉生产的条件,其次是元人尚红。除白色,蓝色之外,蒙古民族崇尚红色,蒙古人认为红色温暖,可以联系到火与太阳。由于游牧民族生活动荡艰辛,火与太阳能够给予他们温暖,久而久之,尚红文化形成。《蒙鞑备录》载:“成吉思汗之仪卫……帏伞亦用红黄为主。” 高温纯正的红色作品在景德镇,元代诞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红釉从此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尽管此后的路并不一帆风顺,但红釉作为陶瓷中的重要品种,尤其是最后诞生的品种,出场的意义非凡。
真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个人偏好红釉,延续到永宣时期,红釉日渐成熟。祭红是在宣德时期烧造出来的。宣德红釉在史书上记载为“如初凝之牛血。”意思是就像刚刚凝固住的牛的鲜血,色泽非常深重。不漂浮。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这是一种低温红色釉。
宣德以后,高温红釉就少有生产。大部分品种就此止步。加上红釉烧造成本高,对温度极其敏感而不容易控制,很长一段时间,技术失传,没有人去制作。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红釉又开始得以复烧,且品类日渐丰富起来。
宣德时期是明代红釉烧制的高峰。较永乐红釉更胜一筹,俗称“宣红”、“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醉红”、“鸡血红”、“牛血红”等等,名目繁多,统称红釉。
宣德红釉的器型以盘、碗为多见,大多无纹饰,仅少量有刻花暗龙或莲瓣纹装饰。传世宣德红釉瓷,一部分并无款字,一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楷书青花款或刻款。凡较精细规整的器物,其口沿处都有自然形成的整齐露胎的白釉,俗称“灯草口”或“灯草边”,红白分明。其红釉烧成以后,融至足边,截然整齐,垂积处显青灰,最 厚处则有气泡聚集,独具时代特征
明 宣德(官窑) 红釉高足碗此碗口沿呈“灯草口”,釉面鲜红,侧光可见棕眼,釉色浅处呈桃红色,深处呈鲜红色,足见烧造时由于窑位不同、细微的窑温差异对呈色的影响,足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永宣红釉瓷器传世罕见,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也收藏极少,为世所珍。
此藏品为甘肃张先生的珍藏,有想见实物的,想了解关于此藏品的更多信息的可以联系我,131,0171,3004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