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阅读写作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读《末代皇帝溥仪》

2018-11-08  本文已影响996人  ae6dc901cf9c

人类之所以能够构筑文明,就是因为人类社会立足于历史经验,并重视历史经验所产生的意义。《旧唐书·魏徵传》中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历史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我们需要怀着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的阴晴圆缺、日月更迭。

我本人非常喜欢历史,经常看一些历史书,之前看过一本《末代皇帝溥仪》,在这里我将书中精华以及我的一些观点看法写下来,以飨读者。

《末代皇帝溥仪》喻大华著

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拥有非凡经历和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然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无疑是失败者,但他的每一步失败都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人民的解放,而他最终也成了自豪的中国人民中的一员。

溥仪本人说过,对于历代最末一个皇帝的命运,从成汤放夏桀于南巢,商纣自焚于鹿台,戎弑幽王于骊山之下起,一直数到朱由检煤山上吊,他都格外熟悉。

而他的命运,应该说只是从真心接受共产党的改造那一天起,才真正得到大解脱,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幸福。此前,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封建皇权观念的奴隶而已。

经历了满清家国、北洋军国、国民党的党国和民国以及他自己做傀儡皇帝的伪满洲国,几乎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政权形式,只有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他才真正认识到,他原先拼命要夺回的那个皇帝宝座,不过是一只垃圾箱。

这样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对人们的启示,是相当深刻的。

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

他是亡国之君和叛国罪人,最后成了新中国改恶从善的典型。

皇帝溥仪

溥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五四运动,军阀割据,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这些在我们看来都只是史书上名字的历史事件。中华文明是怎样从封建走向共和?怎样在全盘西化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文化礼仪和思想形态?这过程的复杂与艰辛现代人不能想象。

他的一生堪称是个奇迹, 是中国百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溥仪

溥仪年仅六岁就成了亡国之君。按说清朝亡国与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的亡国不一样,它跟中华民国有个交易:清皇室放弃国家政权,中华民国允许溥仪保留皇帝的地位和待遇。所以,别看溥仪退位了,依然是合法的君主,但这个“君主”当得真不是滋味。

不可否认,溥仪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年仅三岁就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从此离开了温暖的家和亲人的怀抱,卷入了险恶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幼小的溥仪哭得死去活来,挣扎着要跳下太和殿的宝座,但他被人死死按住。他再未享父母之爱,一生无天伦之乐,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度过了大半生,可见命运的悲惨。

溥仪小时候

也应该承认,溥仪虽曾投敌叛国,但他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1931年,他轻信关东军的“诺言”,踏上了潜往东北的罪恶之路,在临行的几个月前,中国江淮大水,沿江人民受灾惨重,溥仪捐出一座楼房,请慈善机构变卖赈济灾民。

自从被逐出紫禁城之后,他的经济条件每况愈下,甚至有时连下人的工资都付不出,但能出此“大手笔”,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其中包含着一份爱心。

溥仪自幼被深宫高墙和王公遗老包围,毫无社会阅历,他上当受骗,走上了邪路,原因是复杂的,摧残人性的皇朝制度、心怀野心的前清遗老和欲壑难填的日本军阀都要负很大的责任。

伪满洲溥仪

溥仅不是一个良心泯灭、顽固不化的人。

他因叛国投敌而罪孽深重,身负大罪又惧怕死亡,在伪满垮台和被引渡回国的时候曾两次精神崩溃,歇斯底里。

然而,当他在关押改造期间深入具体地了解了中国东北人民在伪满十四年间蒙受的迫害和苦难的时候,含泪签字,请求祖国给他最严厉的惩罚。可见,他能向真理低头,内心深处不乏羞耻之心。

战犯溥仪

从某种角度来说,溥仪也是个幸运之人。

他以当事人的身份亲历两次政权垮台的生死关头,尤其是1945年伪满崩溃,作为战争罪犯,他被苏军俘虏,逃过了愤怒的东北人民的惩罚和国民政府的引渡。

1950 年被押送回国,本已断定必死无疑,但在新中国的战犯管理所中受到了人道的待遇。

他开始反省认罪, 开始自理生活,开始洗心革面,更出乎意料的是,1959年12月, 他被赦出狱,完成了从皇帝到公民转变的世界奇迹。

公民溥仪

由“废物”而成为“公民”,真正从内心得到解脱,获得所谓“人”的自由,这是溥仪历经周折后所收获的荣幸。为此,他真心感谢共产党。

之后溥仪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蜕变,特赦后,他诚实地面对人生,时时不忘感恩和杆悔。可以肯定,溥仪是带着巨大的负罪感走完了自己短暂的后半生的。

此间,他珍惜公民的身份,反感皇帝的称谓,以前半生为耻,然而,令他抱恨终生的是他终究没有摆脱皇帝的头衔。

晚年溥仪

他的一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世界奇迹......

透过他的一生,我们感受到纵使他这样的人物,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也显得那么无助与渺小,正如苏轼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无法阻止其运行,说到底溥仪不过是一个被车轮碾过的可怜人罢了。

清朝灭亡是必然,不是溥仪的过错,他只是无辜的背锅者。

慈禧太后

他渴望向西方学习,也想改革,但历史就是这样不尽人意,一切都发展的太快太快,大清王国复辟是他遥不可及的抱负。溥仪花了一生才知道大清是不可能重建的,他被历史的潮流无情吞噬。

大清灭亡,有谁会比溥仪更加痛心?

但是俗话说的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溥仪可怜亦可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