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祭清明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唐人说:“二月春风似剪刀”,今年恰逢双春闰二月,硬生生把清明留在了农历的第二个二月,这也让“春风”加了一个月班,裁出了高山湖畔细腻的柳叶与花瓣。
道旁春花清明是很特殊的日子,它既是一个自然节气,又是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气有天气清明,宜春季耕种之意,而清明节日则是扫墓踏青,缅怀追思的日子,二者相融,也让清明兼具双重内涵。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大抵已经无法溯源了,传说是纪念春秋晋国的介子推。不过清明节源于寒食节应该是没错的,只不过唐宋以后,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
经过几千年的沿袭,清明在各地演化出不尽相同的风俗习惯,有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吃青团等等,虽风俗各异,但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祭祀先祖。
笔者的故乡在池州,说来也巧,正是杜樊川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地方,故乡清明的风俗相对简约,家家户户会提前准备一些小碗菜,半瓶酒,称之为“福子”,用来上坟供奉先祖。
犹记得童年时候,每当清明前后,人们会用竹篮盛着“福子”带上山,然后整齐地摆放在先祖的坟头,接着燃烧纸钱,一边烧,一边还念念有词,大抵是些“今天清明了,我们来看您了……”之类的话语,作为和逝者的一种天人交流。
烧完纸钱后开始燃放鞭炮,长辈说放鞭炮是呼唤先祖来拿“钱”,童年的我总是将信将疑。最后是持香叩拜,拜完将香插在坟前。还有一种白纸作的长幡,用细竹竿系在一端,同样要插在坟头,时隔多年我才知道,这个习俗叫做“挂青”。
时至今日,故乡清明祭祖的习俗依然还在,只不过在形式上越来越简单,由小碗菜组成的“福子”渐渐被面包,糖果,饼干等食品而代替,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家,依然还保留着“老式”的做法。
我也由此思考清明的意义,清明不应该是一个悲伤的节日,它并不因祭祀先祖而悲伤,因为祭祀的真正意义应该是铭记先祖的美德,而不是单纯的表达不舍。
花开花落,人世更迭是宇宙间永恒的自然规律,认识到人生有死亡作为终点,才能更好的度过人生的每个阶段,智慧的古人早已领会此间精神;《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追念、传承祖先的优良家风,自然会培育出德行深厚的后代,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反观自省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行为,我想这才是清明祭祖的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大都脱离乡土在外打拼,除了春节便再很少回乡,由此清明也缺少了仅有的仪式感,从而变成一个普通的礼拜三。未来的清明不知道还会因时代变迁而产生哪些变化?但我觉得活好现在,也许就是对祖先最好的怀缅。
2023年清明於上海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