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咏的仅是他眼中的史事
常言道:高处不胜寒,高处不适,但是高适造就了一个传奇,他的官衔甚高,可以说是读书人当中比较高的了。
今天是和大家一起读诗的第17天,读的就是高适的这首咏史,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开头说,尚有绨袍赠,我相信读到这篇文章的你一定也不知道“绨袍”的准确意思是什么?然后我立刻百度了一下,“绨袍”就是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
接着,第二句写的是应怜范叔寒,范叔不是他的姓范的叔叔,而是范雎。范雎,字叔。
两句话连在一起,运用典故,意思就是说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须贾对范雎进行陷害,导致范雎差点死于毒手。
后来范雎逃亡到秦国,受到了重用。有一天范雎和须贾,在大马路上相识,范雎伪装成贫穷的模样,结果须贾把粗丝绸做成的长袍给了他抵御寒冷。
当时须贾可能是落难了,当时只有粗丝绸做成的长袍。范雎感动于他赠了“绨袍”便没有再为难他,也算是对得起当时的相遇之恩。
三四俩句,“不知天下士,犹做布衣看。”这句话道出了诗人的感慨,像是对统治者说的,你不知道天下还有我这样的贤明之士,还把我当做“布衣”来看,可能是嫌弃当时的统治者,只给他封了一个芝麻小官。
也可能是对当时的须贾说的,你不知道天下有范雎这样的贤士,你还把他当作布衣来看,“白丁”来看。
这首诗既用典,范雎须贾的典故,也双关,既是借古讽今,暗示自己的才能没有被完全发掘。
也是借今讽古,当下也有别的能人志士入朝为官,他们可能没有范军那么优秀。当时范雎这样的大义忠臣,却没有得到重用。
我个人觉得他可能是在拿范雎,自比他也希望像范雎那样名扬千史。在青史上画上一笔一扬顿挫的音符,造福于天下百姓。
但是我觉得这首诗有一个“缺点”。有一处会让天下的劳动人民有点气愤。犹作布衣看,布衣是什么呢?布衣是劳动人民,是古代劳动人民特有的符号。
高适的思想还停留在古代,我们对她没有任何恶意,但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能人志士与劳动人民都是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千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说法,像“往来无白丁”,“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一介书生”。这些话流传下来并不原因。其实我觉得这些文章对劳动人民没有任何恶意,只是文人墨客他们心中觉得“腹有诗书气自华”胜过“汗滴禾下土”。
其实在古代那样的大环境下,怎样才能入朝为官呢?只能漫卷诗书,做官的都是能人智士,没有才能的只能做平头百姓。
当官的和百姓自然,我们不可以混为一谈。这像是一首励志诗,在号召我们一定要奋发,虽然他的出发点可能有那么生硬,有点偏见。
但是目的是好的,希望天下有才能的人士都去做官报效,国家只有做官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你做一个老百姓,才能只能发挥在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
这就好比就像父母所说的话,你可能会觉得父母的话让你难于接受,可能对于你有一些偏见,但是等你到父母那个年纪,你就会明白他们考虑了目的,希望你好,希望你快乐。忽略了立场,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传达观点。
所以说高适这首诗是他眼中的咏史诗,他没有考虑到任何人,只是考虑了自己,我那么优秀的才能,为什么只有这么芝麻大的小官?
他太渴望为国尽忠报效国家,正因为这份渴望,他收获了很大的官衔,也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