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4)

2018-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MaggieChang

亚里士多德——希腊文化

一、雅典古典派哲学之亚里士多德

1.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理型论”的驳斥

(1)柏拉图认为:

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是我们用理性来思索的事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

(2)亚里士多德认为:

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是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体验过的事物不可能有意识,我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想法和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而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通过理性将它们加以整理和分类,形成各种概念。

理性是人最大的特征,但在感官体验到各种事物之前,我们的理性是完全真空的,人并没有天生的“观念”。

2.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1)质料与形式 

实在界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可能实现或达成某一个特定的形式。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2)自然变化的“目的”

自然界种种循环变迁有不同的原因:

- 三种肇因:质料因、主动因、形式因

- 目的因: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其目的

(3)自然的层级

亚里士多德以对象的特征为标准,将自然现象进行分类。

自然界的万物可以分成无生物和生物两大类,石头、水滴、土壤等无生物没有改变的潜能,只能透过外力改变;生物则有潜能改变。

生物进而分为植物和动物;动物又可以分为禽兽与人类。

亚里士多德猜想地球上所有的活动乃是受到各星球运转的影响,但这些星球必定受到某种力量的操控才能运转,亚里士多德称这个力量为“最初的推动者”或“上帝”,他是宇宙各星球乃至自然界各种活动的“目的因”。

3.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创建了“逻辑学”这一学科。亚里士多德的推理建立在名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4.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

快乐有三种形式:(1)过享乐的生活;(2)做一个自由而负责人的公民;(3)做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人们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

亚里士多德提倡“黄金中庸”: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勇敢;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在饮食方面也是如此。

5.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人不应该走极端。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人如果不生存在社会中,就不算是真正的人。家庭与社区满足人对事物、温暖、婚姻与生育的基本要求,但人类休戚与共的精神只有在国家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

(1)君主制

一个国家只有一位元首。但统治者不能谋求私利,以免沦为“专制统治”。

(2)贵族政治

国家由一群人来统治,但要小心不要沦为“寡头政治”(类似今“执政团”式的政治制度)。

(3)民族政治(Polity)

要防止它演变成暴民政治。

6. 亚里士多德对于女人的看法

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在生育方面,男人提供“形式”,女人仅贡献“质料”,男性的精子中具有小孩所需的全部特质,女性只是土壤而已。

二、希腊文化

1. 历史背景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各地,使得埃及、东方(远至印度)和希腊的文明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文化——希腊文化。公元前50年以后,罗马逐渐征服了所有希腊王国,进入到罗马时期(即“近古时期”),从此从西班牙一直到东方的亚洲等地,都以罗马文化与拉丁文为主,但罗马本身也受到希腊文化的而影响。

希腊文化的特色: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界限泯灭了。

近古时期的特色:充满了宗教质疑、文化解体和悲观主义。

(1)信仰的混合(syncretism)/信仰的交互激荡(the fusion of creeds)

在众多古国原有宗教信仰交互影响下,新的宗教兴起了。在此之前,人们都认同自己所属的城邦;但随着疆域泯灭,许多人开始怀疑自己社会所持的生命哲学。

希腊文化时期形成的各宗教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教导人应该如何获得救赎,免于一死。

(2)宗教与哲学间的界限逐渐消失

雅典仍是当时的哲学中心。哲学逐渐朝“救赎”与平安的方向发展。当时的人们认为:哲学的智慧不仅本身有其好处,也应该使人类脱离悲观的心态与对死亡的恐惧。

(3)科学中心:亚力山卓

亚力山卓成为数学、天文学、生物学与医学的重镇。

2. 希腊哲学

希腊哲学仍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问题,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最关心的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这种幸福。

(1)犬儒学派

公元前400年左右,由雅典的安提塞尼斯(Antisthenes)所创。

哲学主张: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之上;由于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获致幸福;一旦获得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人无须担心自己的健康,不应因生老病死而苦恼,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受罪。

(2)斯多葛学派

公元300年左右,在雅典由季诺(Zeno)所创。

斯多葛学派人士极富时代精神,思想开放,关心政治。

哲学主张:

每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microcosmos),乃是“大宇宙”(macrocosmos)的缩影。宇宙间有公理存在,即所谓“神明的律法”。这一律法建立在人类理性与宇宙理性之上,不会随时空而改变。

否认个人与宇宙有别,也不认为“精神”与“物质”之间有任何冲突,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一元论),与柏拉图明显的“二元论”或“双重实在论”相反。

所有的自然现象都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要性。

人不能为生活中的一些欢乐的事物所动。

代表人物:

- 罗马皇帝奥瑞里亚斯(Marcus Aurellus)

- 西塞罗(Cicero):人本主义——主张以个人为人类生活重心。

- 塞尼卡(Seneca):“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

(3)伊比鸠鲁学派(Epicurean)

公元前300年左右,伊比鸠鲁(Epicurus)在雅典所创。

伊比鸠鲁派的人士被称为“花园哲学家”。他们对于政治或团体生活不感兴趣,劝人要“离群索居”。

哲学主张:

四种药草: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较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是否另有其他方式可以获致更大、更持久或更强烈的快乐。

所谓“乐趣”并不一定指感官上的快乐,也包括交朋友、欣赏艺术等。我们若要获得快乐,必须遵守古希腊人自我规范、节制与平衡等原则。

以德谟克利特斯的“灵魂原子”理论来克服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4)新柏拉图派哲学

代表人物:普罗汀(Plotinus),约公元205-270年

普罗汀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亮光。灵魂收到神圣之光的照耀,而物质则位于并不真正存在的黑暗世界,至于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收到神圣之光的照射。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体,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5)神秘主义

神秘经验:一种与上帝或“天地之心”合而为一的体验。

- 西方(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者强调,他们见到的是一个人形的上帝。尽管上帝存在于大自然和人的灵魂中,但同时也超越万物之上。

- 东方(印度教、佛教与中国的宗教)的神秘主义者则强调他们的神秘经验乃是一种与上帝或“天地之心”水乳交融的经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