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件准则下对体育差生的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面对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模式,如何做好体育差生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探讨,如何贯穿体育教学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的教学理念,还有待于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者进一步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最终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差生教学教学理念反思
随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产生了“四个教学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这些理念无疑都是符合学校体育发展方向的。然而,这些先进的理念要全部落到实处还是比较困难,如:一个教学班四五十人乃至六七十人,在场地器械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无形中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种种都需要深入研究,逐一落实,决非是一说就有的。
因此,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体育“差生”的教学。所谓体育“差生”主要是指那些或是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或是由于后天培养的失缺,致使其身体形态、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等比较差,因而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跟不上进度,完不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体育差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影响着他们健康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所以对在由于各种原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差生而言,关注他们的心理,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师的责任更为重要。
一、体育“差生”的心理分析
1、体育“差生”的心理表现:
⑴胆怯心理:瞻前顾后、优柔寡断、难为情、容易紧张、依赖性强。
⑵自卑心理:为难、沮丧、萎靡不振;甚至破罐破摔,厌烦体育课。
⑶嫉妒心理:心胸狭窄、喜欢猜疑、贬低他人、排斥他人、与同学关系紧张,心理处于压抑状态。
⑷执拗心理:固执任性、自负、爱逞强;喜欢坚持己见;不主动帮助别人。
⑸急躁心理:爱发脾气,搓手跺脚,摔打东西,情绪波动大,甚至行为过激,与老师顶撞,与同学打架等。
⑹无所谓心理: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行,课堂听讲不认真,练习偷懒,我行我素,纪律涣散,行动自由。
2、体育“差生”心理形成因素:
⑴学生自身原因:
一是智力原因。包括特差型和特好型,智力特差的学生接受能力低下,学习动作时障碍多,练习时退缩,不积极。相反,智力特好的学生思维敏捷,反应快,不愿听讲,超前行动,傲慢,随便。
二是体能原因。特弱型的,如体弱多病,体型过胖,或者过矮小等,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运动产生厌烦心理。特强性的,身体素质特别好,动作完成轻松,学有余力,因此对正常教学不耐烦,散漫,自由,高高在上,欺负弱小。
三是性格原因。内向性格的学生,不善交往,孤僻,与大家一起参加锻炼的机会很少。恐惧运动,害怕同伴嘲笑、讥讽、胆怯和害羞。
四是学习态度。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态度消极,不与老师配合,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再努力也赶不上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另外,尤其有一些女同学上体育课时怕苦怕累怕脏,不愿进行练习或很少练习,认为上课偷懒没什么大不了的,形成了无所谓的心理。
⑵家庭原因:
现在属于独生子女的体育差生。家庭中的“过溺爱”、“过保护”以及“教育不足”都会造成独生子女个性发展的偏执。他们或者弱不禁风,脆弱、或者任性,自命清高,狂傲,支配欲强,与人关系僵持;或者过分肥胖。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正常发展,在体育运动中明显表现出来,对他们正常的学习产生障碍。
总之,家庭的不良影响会造成体育差生的心理得不到正常而全面的发展,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⑶学校原因:
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学校为把体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体育课为“文化课”让路,应有的体育教学的器材的不到及时的维修等等,是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种种误解,学习态度不端正,产生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是教师素质的影响。首先是学校随意使用未经过专业培训的、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且运动能力低下的教师担任体育教学工作,是体育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是由于教师教育的方法欠妥,一味批评、斥责、打骂,师生之间产生隔阂,是学生有始差生向继差生一步一步的升级。因而对老师产生不信任,疏远、对抗的心理。
二、关于体育“差生”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一)培养体育差生的归一感,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
归属感指的是被他人接受,被集体融合的心理状况。体育中很多是集体项目,需要整体效能发挥才能获胜。如篮球运动集团竞技能力、足球整体意识、排球群体凝聚力等。由于集体项目中队员位置分工不同,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在身体形态、素质、技术、心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鼓励学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使之在集体中找到位置,才能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凝聚力。群体归属的要求实际上也是获得尊重的需要。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科思说过:“提高自尊心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参加这样一种活动,即在这种活动中他能够表现出自己的优点,并从而证明自己做人的价值”。集体项目是提供这种机会的场所。同时,一个集体对个体的帮助很重要的方面是使个体在和集体的紧密联系中,在所得到的表现机会中获得自信。
“体育差生”面临的学习和锻炼都比别人困难,心理负担重,时常由于某“差”而自卑。在学习上受到挫折后,他们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因而抱怨自己,缺乏必须具有的自信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接触,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成为他们心目中可信赖的人,这样对防止和消除学生在课堂上不安和恐惧心理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加强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失败和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指明努力的方向,使他们尽快摆脱难境,迎头赶上。教师信任学生,热诚执教,不辞劳苦耐心指导,通过语言行为、表情,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和信任就会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再次是进行优化组合,采用“一帮一”的方法,进行临时编组,让几名基础好的学生带一个差生,帮助他们一起完成任务,达到以好带差的目的,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是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心情舒畅地去积极参加锻炼。
(二)尊重并满足体育“差生”情感的需要,促进体育教学
人文主义精神在教学中应该体现在教风的民主和教学的情感两个方面。而完成这两方面的载体就是教师和教学。教师的形象要教态亲切,语言优美,从小学生的知、情、意角度设计教学。教学的设计要重视情感目标的设计和实施,让教者、学者的感情达到共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给体育“差生”以鼓励,可选择亲切的表情或给予温暖的问候,学生提出要求时尽可能予以满足,千万不要恶语伤人,冷嘲热讽。
(三)放弃完美主义,正确对待体育“差生”的缺点
教师大多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现出他们最好的一面,而对“差生”的缺点,有的教师常常急切地想去纠正和改变他们的表现,并且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是急躁情绪。如:在进行队列队形教学时,“差生”经常容易出现动作上的错误,这时教师就容易发脾气。甚至是为了一个动作而让“差生”进行机械的反复练习,直至达到自己的教学意图。这样就会减弱学生的自信心和不怕犯错的勇气。当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动作细节对增进健康,掌握技能有多大效果?”“如果放在若干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再问问自己:“我还有更好的方法去帮助我的学生吗?”。
(四)体育“差生”教学要发挥群体的力量,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教师应当把体育“差生”教学之于班级群体之中,发挥群体的力量。这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需要,要教育其他学生群体特别是体育尖子要尊重体育差生的人格,关心他们而不是排斥他们,鼓励她们而不是讽刺他们。当体育差生信心不足时,信任的说一句:“你一定行!”当体育“差生”胆怯时,信心十足地说一声:“我来给你保护,保证没问题!”当体育“差生”取得一点进步时,发自内心的喊一声:“好!”都将对他们产生强烈的震撼,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五)坚持三个优先
1、课堂练习,差生辅导优先
体育好的学生上体育课时,教师一讲解示范,他们就会心领神会,并能很好的完成动作,而体育差的学生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对差生优先安排辅导。差生掌握动作慢,完成技术动作往往达不到要求,教师不能横加指责,要耐心、细致的加以讲解辅导。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就要给予表扬、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差生树立信心,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体育教学比赛,差生优先考虑
在体育教学比赛中,体育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参赛欲何求胜心,而差生则“知趣”地退到一边当观众,或者,表现出“与我无关”的态度,这时教师则要考虑安排差生参加各项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集体项目更要给予优先的安排。这样,对转化差生的工作是很有好处的。一是是差生不会有被遗忘的感觉;而是觉得不能老是拖后腿,而决心刻苦锻炼,力争赶上。
3、课外活动,差生优先安排
促使体育差生转化的直接条件是多练习,不练习或少练习是无法转化的。在安排体育活动中,对差生在锻炼时间、锻炼内容、教师辅导上等方面都必须优先安排,为差生创造条件、是差生经过努力练习,学有所进,练有所获,不断的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成绩。
总之,体育差生的缺点、错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一个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他们的转化教育工作也不能操之过急,要抓准时机反复抓,不少差生都是经过“进步--反复--再进步--再反复--更大的进步”的曲折道路而转变为先进的,这需要体育教师付出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