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党委书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2017
镇党委书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2017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真实记录了习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让我对习总书记的成长轨迹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对他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理论体系的构建脉络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鲜活的故事、农村生活场景以及蕴含的不屈的精神道义,深深感染教育了我,我觉得作为一名乡镇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身处基层,要加强学习、修身立德强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不忘学习,对知识的渴求成就了他的人格魅力,铸就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领导人,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从没有离开过书本,从没有放弃过读书,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也是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他做好了一名知识的传播者,给梁家河的父老乡亲讲外面、讲形势、讲世界,让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谋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在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被习总书记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刻苦的学习精神折服,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要将学习作为一生的追求,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坚持下去,在学习中长知识、增才干。
二、身处基层,要贴近群众、实事求是谋发展。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他是一个实干的人,在梁家河知青生活中面朝黄土背朝天,“撸起袖子加油干”“干活从不惜力”是他的真实写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怀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他在那样一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始终将实事求是谋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根本职责。作为一名基层党委书记,更要认真学习他这种实事求是谋发展的精神,着力培育打造龙门镇中药材品牌,延伸产业链,增加群众收入;抢抓国家扶持政策大好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旅游,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走好我们这代人新的“长征路”。
三、身处基层,要植根群众、解放思想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始终将植根群众、解放思想作为自身成长的途径和力量源泉。20岁出头的他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淤堤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群众生活逐步改善,为当地群众办了很多受益至今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面对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为同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镇长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能成就一个人,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能拖住一个人止步不前。关键要看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而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员领导干部,该如何践行呢?我思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认真学习,提升素质。在乡镇工作,不能以工作忙为借口而忽视了学习,要向同志们学习,向工作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要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持续深入学习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做到学做互进、知行合一,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素质。
二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要时刻怀有“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大力提倡服务群众的作风。在农村基层,要全面推行“135”民情工作法,严格落实坐班值班、民事代办、包组联户等制度机制,定期入户走访群众,了解群众疾苦,落实好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真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三要不怕困难、不惧风险。要时刻怀有“革命者要在困难眼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力提倡知难而上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作为一个贫困发生率为18.81%的乡镇,当前就是要压实责任,下足“绣花”功夫,立足乡情民情,壮大特色产业,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实现脱贫增收,着力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四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要时刻怀有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大力提倡敬业奉献的作风。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脚踏实地 不负岁月
捧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有一种放不下来的感觉。书中生动鲜活的实例和蕴含的精神力量,令人深受教育,倍感震撼。我想,这不仅源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还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其中的原因。
一是“亲”。这本书反映的主角是领袖,但读来并没有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感觉,油然而生的是一种特殊的亲近感。书中讲述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无论是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还是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语,都那么亲切朴实,近在咫尺。
二是“真”。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这本书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亲历者闲话的家常,还原的细节。同时,书中饱含着的爱民、为民真情,浓烈而炽热。
三是“新”。透过这本书,既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工作生活环境,也有助于深入理解国情、社情。由此真正洞悉和明白,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悟一是“好读书,读好书”。
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在放羊的山坡上,在锄地耕作的田间地头,都有习近平读书的身影。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一直贯穿他的人生轨迹。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理应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在读书中积蓄力量、增加沉淀,在学习中提升境界、增长才干,让手中的“笔杆子”真正“硬”起来,不负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二是“仰望(中秋员工福利方案及文案)星空,脚踏实地”。
从北京插队梁家河,青年习近平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理想信念,更没有因此消沉和迷失。他胸怀为人民谋福祉的抱负,一步一个脚印,克服重重困难,使梁家河发生了大变化。
这七年,青年习近平的双眼永远仰望着信仰的星空,而双脚从未离开过奋斗的大地。这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那句话:“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当下,报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面对新形势,或许我们猝不及防,或许我们无所适从,但请相信,以笔为旗,初心不改,方得始终;也请相信,脚踏实地,奉献、担当与努力,终不会辜负岁月,辜负时代。
三是“以百姓心为心”。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
联想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我深深觉得,不管传播方式如何改变,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始终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方向。唯有深入群众,记者才能如鱼得水;如果脱离群众,媒体就会如树断根。我们要自觉把笔触、镜头、版面对准人民群众,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