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题与研课——10月22日区教研会议的体会
10月22日,区教研院组织了一场八年级语文研题交流会,会议由市教研院区分院的杨和平院长主持,先是三位一线的老师汇报交流他们研题讲题的成果,后是杨院介绍了自己关于“利用典型试题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可以说这场活动的两个内容,完美地诠释了研题与研课的关系:研题即为了研课。研题,明确了考什么,怎么考;研课,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简单的来说,那就是“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完全打通课堂与考试的屏障,让考试评价更规范更有效地引导课堂,使课堂目的性更强,课堂设计更明确,教学过程更高效。
这里面可能存在两个问题:
1、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难道不是一种应试主义的倒退吗?这不是更助长了应试的教学吗?
2、考与教难道二者间还有距离和屏障吗?难道老师平时讲的课堂教的与考试考的内容还不一样吗?
这两个问题实在是让语文老师们深感尴尬:
是真的,绝大部分老师平时讲的,与考试考的,的确就是不一致,别说考试不一致,就连平时布置的作业,让学生练的练习,老师课堂讲的、教的与练的都不一样,以至于有位博士学历的新老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就发问:我们语文到底怎样布置作业呢?因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教材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不一致!其他学科,教材内容是什么,教学内容就是什么,练的当然就是直接针对教材内容的训练;而语文学科呢?一篇课文,要讲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主题、语言技巧、写作结构、表达方式,还有字词基础、写作背景,要组织朗读朗诵、思考探究,要体会品味,还要联想感悟,一篇课文的教学,到底什么才是必须的教学内容,要依据课标要求、文本性质、学生学情、考试评价四个层面才能相对准确确定,于是便出现了同一课文不同老师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训练内容。教什么都无法统一,怎么教能统一吗?练什么岂不是更难统一?
于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选择教辅资料,依照别人设计好的同步训练布置作业。
然而,几乎所有的教辅资料中的同步习题,都很难和老师课堂上具体讲的内容统一同步,都与课堂老师讲的内容没有太大关系!
比如几乎所有的教辅资料的习题每一课的同步训练都是三项内容,一是字音、形、词的辨析与运用,病句、常识等基础知识;二是课内文段的阅读理解;三是与课本文章略微相关如同类内容、同类体裁的课外文章阅读理解。可是课堂上老师讲的呢?一般主要是讲内容理解、结构特征、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艺术手法,而这些内容的讲解,一般注重对学生理解过程的引导,需要通过背景介绍、情境设计、组织诵读、体会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注重的是思维上的生成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常常完成其中一两个任务就不错了,尤其是较长篇的课文常常一篇课文要两个课时到三个课时,才能把教学目标落实完成。但训练题则是常常一锅端出来让你从整体上对每个角度进行设题考试。
更重要的是,期中期末、中招高考的考试又常常明确规定,不考课内的阅读理解,而是要考课外的阅读理解,之所以这样命题,就是为了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为了防止老师机械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如果明确考试课本内容,初中老师们必定会各种方式逼着学生大背特背,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恨不得得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都抄给学生背,而这一现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小学里极其盛行,老师们也不用怎么备课,念教参抄教参即可,根本不用讲究什么教学设计了,这应该就是较早期的所谓“考什么教什么”。我年轻时曾有一位同事,学生评价极低,上课讲话非常呆板,总是面无表情,讲课就是照本喧科,天天死卡学生记笔记背笔记,学生表示非常讨厌语文课,但每逢考试人家成绩都很好,深得领导赏识。后来被学生家长不断投诉,才被调离一线而从事教务工作了。
显然出于更复杂的教学改革理念,高考考的与教材课本课堂讲的,不一样了,而且对课本内容的考试,基本上除了几个必背的古典名句,其它更是无一直接体现。一下子彻底杜绝了死记硬背式的教学与学习形式,逼得老师们开始注重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理解能力的重能力方面的教学。于是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技术便形成了。
从某个角度说,研题,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命题规律,就是为了更深入更有效地应对考试,只要考试存在,研题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在研题方面达到极致的,那自然是对历年高考题的研究了,其研究方式一般来自两个角度,一是纵比找规律,二是横比找异同。所谓纵比找规律,就是把历年一般是近五年甚至近十年的同一考点、同一问法进行纵向比较,看其命题规律,研究设题的异同,研究其命题趋势。以此好更深入有效地进行日常备考指导。所谓横向比较,就是把同一考点同一命题类型的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试题进行比较,寻找各个命题地区的关注点与侧重点,比较其异同,评价其优劣,好对本地试题及日常备考教学有充分的指导。三位老师的发言中,有两位老师就是各取一个角度进行研题讲题交流的。
研题,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
而研课呢?很多人说教学是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就更值得研了!于是课堂教学的种种技巧百花齐放,各种经验、实用技巧层出不穷。
但我还是非常非常认同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的思想: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然而实事上,很多老师面对一篇课文,第一思维都是我要怎样怎样地设计,以上出新意,讲出花样。
杨院特别提出的“用典型试题设计课堂教学主问题”的思想,猛然一看,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倒退——追求应试,以考带教,要把语文课引向试题讲评课,要让生动活泼注重生成的课堂教学,引向枯燥乏味的答题训练。
但经过杨院的解读,我们渐渐体会到,这种理念,如果真的精神领会到位,操作得当,绝对会大大提升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
其一,语文课长期存在着多问多答、乱问乱答、碎问碎答的低思维问答现象,看似课堂热火朝天,其实没有思维质量。而“用典型试题设计课堂教学主问题”,使课堂有明确的思维方向,以一问而统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老师的课堂问题也形成极好的约束。以此实现为思维而教的课堂效果。
其二,什么是“典型试题”,“典型试题”,用杨院的解释就是中招高考命题中,那些经过专家反复打造、经过各地老师反思推敲、表达规范、难度适宜、考点明晰、指向明确的试题,尤其是与课文体裁一致的阅读题。杨院提出,我要充分利用这些试题,看看这些大型考试当中,命题设置的规律与方法,直接借取、或适当改造,拿到我们日常讲解的课文教学中去,面对一篇课文,在一节课中,完全参照“典型试题”的问法来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其三,很好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由于是用“典型试题”的模样来设计教学主问题,而“典型试题”的命题原则就是新课标,这与教材的方向是一致的,只需要研究透一篇文章在大型考试的命题中是如何设题的,那么直接嫁接到教材课文的分析中,这样极其有利于确定教学目标,毕竟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考试命题也越来越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等能力的导向了。
其四,也是杨院特别强调的,在当前双减的形势下,特别提倡课堂的增质高效,那么,用典型试题来设计教学主问题,就尤其显得效果突出了。
杨院还阐述了更多的优点,我都非常的认同。但是,如何在落实的过程中确保我们语文课的机趣生动,确保我们语文课的活泼生成,如何彰显老师自身个性,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因为毕竟语文课是复杂的,灵动的,是注重过程的,是强调师生文本三者互动的,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答题过程。还需要好好的研讨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