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商业学习公司培训管理

对工作投入的深度,决定你职场成就的高度

2018-06-21  本文已影响3人  云学堂

导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缺少的不是忙碌的工作,而是高质量产出的工作。

作者:张彭跃

来源:《人力资源》杂志

5142字 | 12分钟阅读

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提示音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切换……现代人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这种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力吗?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一语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肤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卡尔·纽波特在其代表作《深度工作》一书中,提出了“深度工作”这一概念,意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肤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01

用稀缺的方式完成工作

相对于深度工作而言,肤浅工作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社会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你必须高度专注,不能受到任何干扰。如果一个人很容易达到深度工作状态,就能轻松掌握复杂的流程体系和专业技能,而这些体系和技能往往是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

在当前一日千里、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两类人注定会成功:一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是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也就是精英人才。

在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当下,有什么窍门能够为进入此类有利领域提供助力?作者认为有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一是迅速掌握操控复杂工具的能力,二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就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加拉格尔曾经总结道:“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如果你在深度努力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会使你避免很多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陷入肤浅工作的危险在知识工作中尤为突出,因为知识工作依赖于无处不在的联系,由此产生了大量分心之事——如果你给了它们足够多的注意力,这些分心之事大多都会从你头脑所构建的世界中榨取重要价值。

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契克森米哈赖从心理学角度证实了一个理论:“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他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作“心流”。

大多数人认为,放松令人愉悦。但是契克森米哈赖的研究证明,大多数人都想错了。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的活动,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人类带来深度满足感。

从哲学角度而言,信息时代的大多数技术性工作都有类似工匠般的匠心存在。无论作家、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律师,工作都是一门手艺,如果一个人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就可以像熟练的匠人一样在职业生涯中创造出意义。

如此看来,我们并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而是需要用世界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02

深度工作遵循准则

如何才能实现深度工作?作者给出了四个具体行为准则。这些准则看似浅显,但若能真正切实应用到工作中,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人的意志力有限,会在使用过程中被不断消耗。对深度工作习惯的培养,关键是在工作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将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比如:在一个浑浑噩噩的下午浏览网页,忽然要将注意力转移到一项需要高认知度的任务上,便需要大量抽取意志力,这样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但如果在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在安静的场所完成深度任务,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

准则二:拥抱无聊

使用网络工具这件事情本身并不能减损专注的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是稍有无聊或者遭遇一点点挑战就选择逃避。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但是这种想法过于乐观:一旦你适应了分心,你就会经常迷恋于此。

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训练,训练必须坚持两个目标: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这些策略包括很多方法,从隔离分心到掌握一种特别形式的冥想。所有这些策略都使我们从理智因不断分心而受损、不能关注,转变为真正的专注。

总而言之,如果想凭借深度工作成功,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大脑的工作状态,清除那些劫持你注意力活动的可能,使它可以从容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目前,网络工具不断地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我们明明知道这些网络工具在压榨自己的时间,但我们却不知所措或消极顺从。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应该对那些经常占据时间和精力的网络工具设定一个严格的限制标准,尽量减少使用此类工具。

卡尔·纽波特在他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然后再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足够明确,保证自己能清楚地了解如何执行;另一方面,目标应该比较宏观,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某一时间点的结果。

第二步就是审视自己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对于每一种工具,用自己之前确定的关键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是否具有实质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甚或无任何影响。然后做出决断:如果一种网络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第三步就是阶段性地戒掉无聊的社交媒体。想要抵御娱乐网站对时间和精力的诱惑,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卸载这些无聊的社交媒体,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分心,同时还可能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准则四:摒弃肤浅

大多数公务可以划入肤浅工作中,而它们往往不似你所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你试着减少此类肤浅工作,工作的底线目标也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一定量的肤浅工作在大多数知识工作中是必要的,摒弃肤浅工作也并不意味着不执行肤浅工作。但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每10分钟就习惯性地检查一次电子邮件。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减少肤浅工作在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彻底消除。

03

选定深度工作哲学

深度工作是一种技能,不同的人将深度融入到工作生活中时,运用的哲学却有所不同。作者提到了四种深度工作哲学理念:禁欲主义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新闻记者哲学。一个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决定了他所选择的深度哲学类型,不匹配的哲学会让人在深度工作习惯成形之前脱离轨道。因此,在掌握深度工作技能之前,我们先要精心挑选一种适用于自己的深度哲学类型。

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肤浅职责,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这种清晰的状态使他们能够排除纷杂的肤浅关注点。这种哲学需要执行者完全摒弃外界的干扰,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深度工作安排之中。

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要求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其中一段时间明确用于深度工作,余下时间做其他事情。在深度工作时间,双峰工作者要高强度、无干扰地工作;在肤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的目标。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比如,按周划分,可以每周4天做深度工作,余下时间为开放时间;按年划分,可以选一个季节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对于一个以这种方式工作的人而言,几个小时的时间实在太短,根本算不上深度工作。因此,双峰哲学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一天。

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常安排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习惯,即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人们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进入深度状态。实施节奏哲学的常见方式就是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开始深度工作。节奏哲学剔除诸如每天何时工作等最简单的日程安排决定,可以大大降低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门槛。

节奏哲学下或许难以达到最高强度的深度思考,然而,这种方法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节奏日程安排者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能够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

新闻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提倡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专注于所聚焦的事项。正如一位见证者描述的某位记者的深度工作习惯:“很令人惊诧,他会回到自己的卧室用上一段时间写书,而我们其他人则在露台或别的什么地方闲聊……他会在楼上待20分钟或1小时,我们能听到打字机的声音,随后他会轻松地走出房间,像我们其他人一样悠闲……工作似乎从来没有搅乱他的节奏,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愉快地到楼上工作。”

当然,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使头脑迅速从肤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得来。未经练习,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一个人有限的意志力储备。这种习惯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能力保持高度的自信——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将会成功。这种坚定的信念往往建立在已取得的职业成就基础之上。

04

掌握深度工作策略

在选定深度工作方式后,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固定化培育,形成一种习惯。习惯的力量是伟大的。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非常严格内化的习惯。习惯可以使我们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至最小,使我们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我们只是等待灵感降临之后再开始认真工作,成就可能会大幅降低。

同时,我们还需要严格遵从对深度工作的执行:将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抓住引领性指标,而不是抓住滞后性指标;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制造一种竞争氛围,驱使我们专注于这些指标;定期开展问责,及时开展总结。

深度工作十分耗神,会将一个人推向能力的极限。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天一小时是普通人能够保持深度工作的合理上限,少数高手——对于熟悉此类活动严酷性的人来说,上限可以达到4小时,但是很少能持续更久。下面提供几个策略,帮助我们来实践深度工作活动。

罗斯福式工作法则

在日常工作中,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所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此时此刻,解决深度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不查收电子邮件,不做白日梦,不浏览网页。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处理这项任务,直到高度集中精力完成任务为止。

通过“有成果的冥想”来训练专注力。

比如: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时,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类似在走路、慢跑、淋浴时为一篇文章列提纲,打一篇讲话稿的腹稿,推演一个证明,等等。这种冥想如同佛教的打坐,一旦进入专注状态,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总而言之,作者希望我们能用怀疑的眼光来对待肤浅工作,因为其害处经常被低估,而作用却经常被高估。这种工作不可避免,但是你必须对其加以限制,使其不影响你充分深度工作的能力,因为深度工作决定着你的最终工作成效。

每天做好计划。

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在每个工作日开始时每隔一行写下每个小时。接下来,将每一天划成方格,把活动放在这些空格中。例如,把上午9-11点安排成写新闻宣传稿时段,只需围着相应的那几行画一个框,框住那几个小时,并在框内写“新闻宣传稿”。然后诸如此种形式进行安排。完成一天的工作计划之后,每一分钟都应该在某个方格里有所体现。

深度工作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的时间,而要做到真正尊重时间,就要预先计划好一天的工作,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准确地对工作进行分类,判定有多少时间用于肤浅活动,以便更好地分配精力进行深度工作。

我们必须看到,在社会经济的大舞台上,对某些角色,深度工作并没有价值。

有些企业高管经常处于肤浅工作状态,每天参加各种繁杂的会议或审阅、批示大大小小的文件,他们没有深度工作仍然能取得成功。

这是他们作为公司领导者这个特定角色所特有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学着他们的做法也能成功。

除了高管,还有部分类型的销售人员,对他们而言,持续与客户保持联系才是其最大价值所在。

诚然,深度工作并非社会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你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

除非你有充分的自信证明你所属的职业领域不需要精力专注,否则,若你想在职场上取得成就,就有必要认真考虑深度工作,并一以贯之。

来源:《人力资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