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想象的翅膀 ——再读《致橡树》
2019-02-24 本文已影响58人
一未_ccd2
舒婷的«致橡树»的形象核心,是一株木棉。诗人借木棉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认识,理解和追求。读诗的全过程,想像活动都是围绕木棉的形象而展开的。
整首诗先用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阳光、春雨的形象作铺垫,作比衬;以衬托木棉形象的独特。“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木棉的平等和独立的宣言。“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是渴望彼此的心灵相通。“每一阵风过,我们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这是彼此心心相印,互尊互重。
然而,光是有了平等、相通、互尊还不够,必需要有实际的行动。首先得保持各自的自由与个性,而不是占为己有;亦或让一方不断牺牲付出,另一方坐享其成。于是“你有你的铜支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此处,木棉的形象是刚柔相济,慧外秀中。其次,还必须同甘共苦,经受考验:“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我们共享雾靄、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是若即若离,不即不离,是分离却是为了更好地相依;是“相依”而不是依赖、依靠。至此,木棉的形象更加丰厚,更引起了读者内心无法抑制的激动与感慨。那木棉似乎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那株木棉。
对于诗中诗人要表达的爱是外表与心灵、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这一情感〈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是通过木棉这一形象来表达的。而读者是借助于对木棉这一形象的想象来帮助体会诗中的情感的。
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欣赏是一种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