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关注文体特点
任何文章都有其结构形式。写作要遵循文体体裁的规范,语文教学也要关注文章体裁规范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较强的文体感。所谓文体感 ,指的是“主体对某种特定文体全部表现形式规范的领悟和把握。”(潘新和)文体感比语感的层次更高,语感影响的是具体,文体感影响的是整体。许多教例由于不能清晰把握文体特点,教得不伦不类,有的老师分不清用艺术方式表现的文学类文章与用科学方式表现的科普文章的根本区别。把小说、文艺散文、游记等文学作品纳入记叙文的认知模式来教,甚至连诗歌也当作散文来教,失去了文学作品特有的魅力。
阅读教学中关注文体特点,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多种手段并举,突显文体特点。
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就应关注本篇课文是文艺散文的特点。课文开始是描写青海高原自然环境的,教学中可设计高原视频画面,加上边塞古诗,配以悠扬的笛声,表达高原苍茫荒凉的气氛,以衬托柳树的生机勃勃,体现文艺散文的抒情性、审美性。在课文描写柳树外观的部分,可设计柳树的画面呈现出相关的文字、配合表情朗读,实现柳树撑立天地间的伟岸形象,体现文艺散文鲜明的形象性。在课文描述“幼柳存活”与“成柳生长”部分,剖析重点文字,可借助于形象思维,展开想象,使其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设计高原柳与灞河柳比较时运用形象化词语“铮铮铁汉”与“风情万种”,再次突现形象性与抒情性。具体步骤如下:1.图示《咏柳》诗,再图示巍然撑立的高原柳形成视觉形象对比。2.纵观全文,寻找对比的地方,通过对比,更加刻画出高原之柳的神奇,也明了作者对它望而生畏的原因。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有所知,还使学生有所感,而情感感染会使学生更细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会更潜在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并在课堂上产生相应浓厚的艺术氛围。
二、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该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如《爱之链》这篇课文,就要教学生了解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读小说,主要是把握人物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把握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就是要关注环境的变化。这仅仅是一般的小说阅读。《爱之链》这篇小小说在结构上还有一个大特点:“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种种意外及巧合构成了小说的情感魅力。教学这篇小说,就是要在这些学生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打开小说世界的大门,领略小说的无限风光,从而逐渐学会阅读小说,进而爱上小说阅读。如果把这篇注说当成一般的记叙文来教,难免会误导学生将虚构的故事当成真人真事来理解,从而陷入小说阅读的误区,消解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性。
又如,《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的教学需要渗透词的知识,更需要吟咏。在吟咏中入境,在吟咏中体味作者的情趣,在吟咏中品词析句。请看教学片断: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喘一口气作为停顿。
(师生齐读)
师:古人诵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拟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教师引读,学生模仿古人做摇头状)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这叫踏歌……你们的小脚丫准备好了吗?一起来!
(师生齐读,边读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师:诗词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
(教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
……
教者且行且吟,以自己的激情渲染气氛,诱发情感,又辅以手势、动作,引领学生在丰富的肢体语言中大声地吟咏,或高或低,或急或徐,大开大合。情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吟咏之间,渗透了“词”的知识,吟咏之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
这是关注了词的“文体”特点而采取的教学策略,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海底世界》是一篇说明文。对于说明文,把精力用在有感情地阅读和表达上,我觉得浪费了感情,而且可能弄出笑话。生活中的说明文阅读,读明白就够了(比如阅读手机和洗衣机的说明书)。但说明文进了课本,成了课文,就不能只是读明白就算了,要帮助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说明的方法,也就是说“授人鱼”,还要“授人渔”。即使是“授人渔”,也要根据文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下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外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一种警报”。我在网上搜索这一课的教学,发现大多数老师在执教的时候,都会让学生想象着说一说“还有的声音像什么”,以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机无疑是值得称赞的,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呢?我觉得存在问题:关于科学的说明文应该是基于观察和研究的,应该给读者以确实可信的东西,而不是想象、臆测的东西。把想象的东西放在这里不仅是对科学事实的不负责,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从文本本身来看这里也没有用“……”预留想象的空间。我在上校内试验课时选了这一课来上,对于“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练习,教学中采用的练习要求是“观察教室里听课的老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这里就不是培养想象力,而是培养观察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在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把不同的对象有条理地说清楚。尽管想象力也很重要,但不要用在这里,说明文的文体样式和风格要真实地介绍事实和研究成果,对所介绍的东西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