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文荟随笔-生活工作点滴师言师语

【菊然一得】跟着名师学语文(三)

2019-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山中雏菊

      今天又读了《我的教育故事》里几个感动人心的故事,我把这六个故事分成两类:校园内和校园外。

      首先校园内“规矩”,一个叫武维的调皮男孩儿,恶作剧把同学的的凳子抽掉,致使同桌坐空倒在地上,于老师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愣头青”,然后不是批评,而是给他惩戒,惩戒的形式采用的是“选择题”,不是“填空题”,这样极大尊重了学生,然后,于老师又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并延伸写出了好几个与他名字相关的其他字,于老师说“教学生不会的,教学生不懂的”他的全部教学技巧就是吃透学情,把握好教材。难得的是,于老师对于给学生起绰号后来用了真诚的道歉,于老师用他的魅力感化了这个“愣头青”,他的诀窍就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不让地里长草,就种上庄稼”说的是一个被同学们称为差生的孩子,在于老师第一节课上用“哈依”问候老师的故事,于老师先是告诉孩子们,在他眼里只有差别,没有差生。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尽力做就行。一定要尽力学、尽力做。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方面告诉学生“哈依”是不文明的举止,一方面不断关注那个叫“哈依”的学生,并且用你读我猜标点符号方式,用魅力征服了这个学生。对于这个“差生”反复犯错误,于老师不是放弃而是加大了对他的督促力度,天天检查他写字和读课外书情况。于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对读书有了兴趣,就有了希望。学生的兴趣越广泛,爱好越多,他“地里野草”的生长空间就越狭小。于老师建议:为了让“地里不长草”,老师除了培养读书、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外,还得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了,班级学习氛围浓厚了,“野草”就失去了生长的气候和土壤。这种良好关系和良好班风的形成,取决于老师。他建议,要善待学生,对学生要宽容,进而包容。

      如果说于老师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征服了一个个学生心灵的话,他在课外组织孩子们去钓鱼,和孩子们比赛游泳,带领孩子们进军营参观体验。这些校园外的活动,更让他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融为了一体,在这些活动中,于老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因为他懂得,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活动,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如果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那么,没有活动、没有游戏的教育,则是压抑甚至是摧残儿童成长的教育。看着于老师和他学生背着枪在一起的合影,让我再次想起了这本书封腰上的一句话“五十年教育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这几个故事都是发生在三十多年前,对比当下,我们能有几个人像于老师那样的勇气、魄力、智慧和时间,去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特别是带学生进行校外活动,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我们大多数老师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这,也就能理解了,作为一名老师,读着于老师和他学生的故事,除了感动还有羡慕,羡慕他的学生有美丽的童年……

【菊然一得】跟着名师学语文(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