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设计探讨:从知识出发和从真实问题出发,只能二选一?
保持好奇,继续期待,做自己的首席学习官,这里是易喜聊成长。
最近我的朋友圈里很多人在讨论一条芬兰教育改革的新闻,我好奇则是因为这条新闻后续的反转……
一开始人们是感叹芬兰好牛,人家已经正式废除了小学和中学课程教育,成为世界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他们不再开设数学、物理、语文这些科目课程了。课程设置将会变成“主题式”的,比如从多角度理解二战,如何在咖啡馆进行日常工作,因为分科教育是19世纪的产物,如今无论是生产还是投资,人们需要的不仅是靠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而是资源整合的能力。
这种兴奋多多少少来自于人们对解决问题的某种期望,比如人们不再甘于成为某个领域只会做一件事的螺丝钉,人们希望走出专业局限导致的狭隘思维,人们期待成为像达芬奇一样在多领域都能取得成就等等。
后来又有人出来澄清,说那是假的,实际情况是,“主题式”教学,芬兰中小学的确有,不过这种课只占10%,剩下的90%都是传统的科目制学习。
众所周知,芬兰教育是全球的顶尖水平,而且变革比较大胆激进,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常常会受到全世界很多人的关注。那么为什么他们要安排10%的主题式教学呢?
我也借此机会查阅了一下。芬兰人管这个这叫做“基于现象的学习”。这个词听起来非常新颖,不过做企业培训的伙伴都比较熟悉了,延伸来说,它是基于真实挑战的学习。
晒一下芬兰新一轮教改要培养孩子们的七项能力:
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文化识读、互动与表达能力;
自我照顾、日常生活技能;
多元识读能力;
数字化能力;
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
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性未来负责的能力。
可以从培养内容,看得出芬兰并不满足于仅培养传统的、跟学习直接相关的能力,而是更重视培养面向未来复杂环境的综合能力。
这跟企业学习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不谋而合。那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从学到到做到的关联,学习项目以提升绩效为目的,设计从学到用的完整学习体验,而传统的讲述型的知识学习则以轻学习、碎片化、数字化的形式存在,两者相结合,构成完整的学习地图。
学习内容设计的两大类别
但从学习内容设计的角度而言,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从知识出发和从真实挑战出发的学习设计。前者比较强调知识本身的完整度、系统性,像是企业内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岗位学习地图、常规的中高管培训、新人培训、管培生培训等都属于这类;后者强调以解决企业或学习者个人的真实问题为线索,中间只会穿插输入必要的信息,行动学习、绩效改进工作坊、各种主题工作坊则属于这类。
如今我们再来看待这两类学习设计思路,我们并不应该把他们视作两个门派,而是应当将两者融合,寻找第3种可能性。因为从组织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培训从业者的要求是,既要考虑重要不紧急的人才发展、组织智慧沉淀,也要兼顾重要又紧急的绩效提升、业务达成,只有将两种设计思路的优势各尽其用才行。
两种学习设计的问题和挑战
有了对这两种学习设计的基本认识,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发展现状的机遇和挑战。
先说机遇:企业对培训价值的期望越来越高,在提高要求的同时,也赋予了培训从业者越来越多的资源,使得通过学习设计提升认知和解决问题,双需求都满足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高;培训从业者对于自身价值定位的理在逐渐提升,学习设计的能力在逐步向多元化、专业化发展,能够跳出自身岗位的局限,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持续改进学习设计。
再说挑战:对学习者的要求不同导致两种设计的融合比较难,从知识出发的学习设计要求将学习者进行分类,分类越清晰,需求越具体,项目设计越精准,甚至有些课题具有专属性,是不方便给其他级别听的;而从真实问题出发的学习设计,则要求围绕这个问题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比如一个降低客户投诉率的课题,你可能需要让客服部、销售部、市场部、人力部、培训部都参与进来,而且多个级别可能需要有代表,因为在桌面上达成一致,日后好办事,有人拍板决策,有人落地执行。各方领导的支持程度成了项目执行的关键,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本质不是一个学习项目,而是业务改进项目,其实践过程中的制度、流程的保障是关键,因为此时,重要的干预主体不是培训负责人,而是业务负责人。
这种对学习者要求的差异,导致了很多企业的培训体系里,两种培训项目都有,但大多是各做各的,有的培训项目只提升学员认知,不解决具体问题;而有的项目则从头到尾都是就事论事,千方百计的找解决方案,但是阉割了参与者在心智、情感、思维(如对普遍规律和对全局意识的理解、对领导力发展的认知)等方面的提升。
今天我在结尾处提一个问题,现在有两个培训班,一个是从知识点出发,一个是从真实问题出发,你愿意让你的下属参加哪一场培训班?
需要注意的是,参加第一个培训班结束后,学员只要完成简单的课堂作业即可,参加第二个培训班的学员需要在训后完成三个月左右的实践,期待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