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智慧课堂

生本课堂之路

2021-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山黄小海
图1:教案片段

上面这副图是一份常见的教案片段,从教案中大体能够明白这部分教学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圆的各部分名称。从教案中看教师对圆的各部分名称不仅停留在知道,还有对概念的解读辨析。如:“这条是半径吗?这条呢?这条呢?”“所以直径的关键词是?”等等,因此这个目标层级至少应该属于理解。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和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师:刚才同学们画了三个圆,他们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不同?”“师:刚才同学们画了三个圆,他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不同?”老师的这几个问题都需要学生解释,因此这部分的目标层级应该也是理解。

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来看,首先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交流中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想要的结果。

这时我们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有什么问题呢?

回顾下这一段教学,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老师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思考的吗?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又有多少呢?老师的提问都是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单独互动,那么其他学生有在思考吗?如果其他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记住这部分知识,那目标层级就只达到“知道”,也就是记忆,并没有达到目标要求的“理解”。是否说明这样的教学只能明确的知道有起来回答的同学达到了“理解”的目标,其他同学的具体情况老师只能凭借经验去判断?也就是自学之后的这部分教学并未能达到人人参与,目标也就不能人人达成。

王绪溢博士认为“以生为本的课堂,基本上要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以及学习是通过学生彼此间的互动、研讨、协作来进行的要求。”怎样修改这部分教学能够达到以生为本呢?我尝试做如下的修改:

图3:尝试修改

学生可将答案写在便签上,教师巡视班级,将包含正确答案的不同学生作品拍照上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一份作品,再通过挑选不同选择的学生说明理由。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说明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半径与直径

这样的修改改变了什么呢?将多个问题整合成一个问题,提升问题复杂程度,这样可以给足学生时间,让所有学生参与深入思考;互动方式不在是师生一问一答,交由学生间互动研讨。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和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部分内容删除,从学生自学内容来看,也并不包含这部分内容。可设计到下一综合任务中。

课堂上教师如何提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以生为本的课堂对教师提出怎么样的问题又有更高的要求,我在想,从教师中心通往以生为本的课堂之路由于有各种的干扰因素也许是一个很漫长的道路,那么课堂的改变是否可以先从课堂的某个环节开始,备课时将重点的问题落实到全员参与,由学生互动研讨生成(而不是个别学霸生成),慢慢从“教师中心”到“师生混合课堂”(暂且叫这个名儿吧)再最后进化到“以生为本”的课堂。也许这样,生本课堂之路会好走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