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件永远不会过时的事
——读《文登教研》有感
今年,是我当老师的第四年,也是《文登教研》这本本土期刊陪伴我的第四年。四年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像一盏盏明灯,伴我在黑暗的地方寻找光明。
“大阅读”时代的到来,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什么,怎么读常常让我感到迷茫,不知从何下手。但一次阅读语文大咖们的关于指导学生读书的文字中,我也有了一点自己浅薄的看法。
几乎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也经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激励孩子们读书。以前,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读书真是一件奢侈的事。由于缺乏充足的优质的阅读资源,孩子们的阅读量可想而知。如今,随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教育的扶持力度,农村学校的阅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互联网的兴起也促进了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农村孩子的读书形式也渐渐告别单一,他们的眼界比以前更开阔了,写出的文字也不那么枯燥无味了。
我也是乡村语文教师中的一员。每个学期,学生都会阅读课后推荐的两本名著。可是只有两本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去选择一些学生读得懂,愿意读的书籍和文章成了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后来,从课本的目录中,我获得了一些启示,既然课本选择的都是经典的名家名篇,那么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搜集和筛选一些适合学生读的名家的其他篇章或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一些文章。比如学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词的时候,我推荐他们上网查找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和《乱世中的美神》;学苏轼的时候,我推荐他们上网阅读《苏东坡传》;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我在班级群里上传了龙应台的《目送》……在这种多样化的阅读中,孩子们从传统纸质阅读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原来的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的情形中解放出来,慢慢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有一些学生甚至主动将自己搜集到的一些好文章在网上与同学们交流分享,更有学生将自己写成的小说上传网络请大家批评指正。
大学的文学理论课上,老师讲到“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会失去依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作家的一些文章、诗词很多都是在当时的一定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写成的。在学习文章之前,我就提前建议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而且他们总能及时将查到的资料在班级群中共享,这真是独知知不如众知知呀!
陶潜有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互联网时代的语文教学不也与此诗的观点相契合吗?而教师的正确引导能让阅读教学如虎添翼。成为好老师难吗?难。成为一个让学生热爱阅读的好老师难吗?难。成为一个能玩转互联网阅读的好老师难吗?难。既然如此之难,为什么还要去做?我想,因为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身上肩负着的是一种责任,更重要的是传承着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阅读精神。
《文登教研》带给我的启示还远远不止这些,它像一颗定心丸,亦或许像一个紧箍咒,让我越发大胆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的阅读课堂,让我有机会修炼成独立闯荡的“行者”模样。我也愿意继续用牛顿的话来激励自己: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