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腾空间”
医药经济报
12月2日,哈佛大学与恒大集团共同对外宣布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一项重大合作项目公开:哈佛与恒大将在中国共同组建哈佛医院,双方已就此达成实质性合作成果,目前进入选址阶段。
恒大选择哈佛来合作办医,无非是以恒大的资金、新兴市场(中国市场)和医疗地产换取哈佛的医疗品牌、医疗技术与服务理念以及医院管理。单从项目本身来说,虽有风险,但总体是明智之举。若从社会资本办医的角度来看,此举又有着非常厚重的无奈意味。
先从项目本身来说。恒大的主业是房地产,而且主要是住宅。住宅市场目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以及核心资源(土地)的日益稀缺,发展前景日益不明朗。因此,恒大此时的战略就是要为住宅市场重新注入新的卖点,以求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凸显自身的差异化优势。无疑,以优质医疗资源为核心的住宅地产,在国家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产业、百姓日益看重身体健康的总体趋势下,的确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与哈佛医院这样的世界顶级医疗机构捆绑,在国内以连锁模式构建医疗集团,并以此为核心,在全国各地构建住宅群甚至商圈,或许真的可将恒大的房地产主业再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这与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的发端如出一辙。这是该项目本身明智的一面。
但从恒大地产自身的定位来说,与哈佛这样的顶级医疗机构合作,却又有可能扭曲了品牌认知。在越来越严苛的调控环境下,恒大房地产产品定位在首次置业者和自住的普通老百姓的刚性需求上,配之以合理的产品结构,市场表现总体不错。首次置业者和自住的普通老百姓,这样的群体对医疗或健康服务的需求一定是非特需的,按照医改所确定的“四梁”来看,其医疗需求应为基本医疗服务所覆盖。这样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哈佛医院的品牌形象存在错位。也就是说,当恒大以哈佛医院为核心构建起其医疗房地产后,要么,其将以往的客户进行置换,换成高端客户,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哈佛的品牌力量;要么,就要面临哈佛品牌失位踏空的风险,房地产客户与医院客户无法对接,其最终有可能是医院的运营出现问题。
于此,社会资本投资医疗行业的无奈彻底显现。对于政府花大力气扶持的基本医疗服务,社会资本无力与公立医院竞争是不争的事实。社会资本办医的最大空间在非医保范畴,即一些专科和高端服务上,而这些非主流的空间使得像恒大这样寄希望于通过资金、品牌对接医疗技术、服务、管理从而塑造差异化优势的大型民营投资集团而言,就有些“有力无处使”或“有力使不出”的无奈与尴尬。
医改没有社会资本的投入光靠政府财政支撑是无法顺利完成的,然而,医院经营层面客观存在的“公”“民”不平等却迟迟得不到消除,比如人事制度壁垒、财政补贴医保报销差异化等等,都使得社会资本可运筹的空间太过狭窄,在退出机制还不确定的当下,如何让社会资本“长袖善舞”拓宽其运筹空间也是行业管理部门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社会资本只能小打小闹,于各方其实都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