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编说马二先生“灵魂”“迂腐熏人”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1]
——袁编说马二先生“灵魂”“迂腐熏人”
杜菲 李士金 纪从洁 王翔芳 储凌 陈成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生态 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小说开篇第一回,就借王冕的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作者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何谓“一味追逐功名富贵”?“追逐功名富贵”与“一味追逐功名富贵”有何区别?袁编云:“科举制度和八股时文的毒害还侵入了闺阁之中。”科举制度固然有很多弊害,但能不能说“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这与历史事实符合吗?“周进、范进科举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的吗?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什么关系?袁编认为“完全是偶然的”,违背生活逻辑和客观规律性。袁编云《儒林外史》“着力描写周进、范进命运转变中环绕在他们周围人物的色相,深刻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何谓“环绕”?在周进和范进命运转变过程中,其他人“环绕”在二人的周围吗?“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这样的语言也是袁编的推陈“出新”。袁编云:“通过马二先生的形象,作者展示了一个被科举时文异化了的读书人的迂腐熏人的灵魂。”《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他的灵魂“迂腐熏人”吗?编者并未深入研究马二先生这个肝胆照人的形象,便轻易下结论。袁编云:《儒林外史》俯仰百年,写了几代儒林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2]“《儒林外史》俯仰百年”是什么意思?《儒林外史》八股制艺“毫无价值”吗? 黄老的新浪博客在“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大文中批评袁编更是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该文指出袁编的许多常识性错误:①枚皋“是汉代赋坛成果最多的作家”(一卷166,页6行)这个提法的根据是《汉书•艺文志》内记录辞赋作家78人中,唯独他创作120篇,数量位居榜首。但《汉志》所记录,均为西汉作家,不包括东汉,故“汉代”二字应改为“西汉”。而且,枚皋辞赋数量虽多,而质量却极为低劣。《汉书枚皋传》对其赋的评价全都是负面的如“嫚戏”、“亵黩”、“诋女其 ”之类,连他自己也承认,“自悔类倡也”。所以他的赋连一个字也没有留传下来。唯一留下的是一个标题,汉武帝中年得子,他献上一赋题名曰:“皇太子生赋”,写得直白寡味,可见他连个标题都写不好。像这样一个人品、文品均不高、粗制滥造的作家,袁著凭什么要推崇他为“成果最多的作家”?唯一的理由就是“数量”。数量多就是成果多,数量和成果之间,居然被划上了一个等号。袁著的这个结论,不仅本身是错误的,而且还表现出一种极端错误、极端有害的价值观。[3]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时光荏苒,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很荣幸这个学期的古代文学史这门课是由李士金老师给我们上的,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不一样的课堂模式。这学期的古代文学史和我以前上过的课都不一样,李老师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种课堂模式中学习,带给我的是不一样的感受,让我收获了很多。在第一节课上,李老师就对我们说过,要对古代文学史感兴趣,古代文学史就是对古代人们生活的反映;要培养我们的十大能力;要学会学习,要用科学的方法探讨研究。就是在这三句话的基础上,我对古代文学史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首先,我对古代文学史有了新的看法,不再感觉到枯燥无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古代文学史感兴趣了,才能学好它。李老师说,古代文学史就是对古代人们生活的反映。把课本中枯燥无味的知识,当做是一个个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故事,这样就会提高我学习的兴趣。其次,李老师的课堂培养了我的十大能力。李老师的课堂是让每一个同学有上台讲课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李老师会在每个同学讲课结束后进行点评、补充。这个学期我有幸上了三次讲台,第一次讲“王安石的诗歌”;第二次讲《官场现形记》;第三次讲“《官场现形记》中揭露官场问题”。每一次的讲课都会让我收获很多,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确定了要讲的内容,就要搜集资料,选取重点,对我来说都是很好的锻炼。上台讲课不仅锻炼了我的胆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我的讲课经验。老师的点评给了我很大的自信,也让我明白了自己不足的地方,不断改进自己。最后,学会学习,要用科学的方法探讨研究。学习会伴随我们的一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学会了如何学习。我们要运用我们的十大能力去探讨研究,这对我们终身都是非常有益的。总之,李老师的三句话改变了我对一门课的感受,让我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杜菲011301113)
确实保证了每个学生上台讲说锻炼的机会
这学期,我们班的古代文学史课在李士金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大家每人选一项内容,然后讲课。我觉得这种模式特别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尤其是在做自己的选题时,课后查找资料,再整合、删选,再到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这一整个过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大大锻练了我们的能力,让我们受益匪浅,特别感谢李老师为我们提供这一平台。(陈成) 这学期的古代文学史课堂有对资料收集、语言表达等等方面的训练,轮流的形式确实保证了每个学生上台讲说锻炼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自己主动地去阅读去学习也确实加深了各自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理解。老师的博客让人感触颇多。尤其是坚持每日一篇评点,笔耕不辍,让人颇感惭愧也很受鼓舞。对自己多学的知识应当保有真实深切的热爱,然后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真知,这是令我感到警醒和需要反思的。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心态等方面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储凌) 在老师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学期,颇有感慨。老师是一个特别的人,有一套很特别的教育方法。的确,我们已经大三了,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能力的培养上,包括习得知识的能力,归纳、提炼知识的能力,以及教授知识的能力等等。老师正是带领着我们在正确的路上探索。对于老师的建议,就是对课堂的管理还要再严一点,对学生不要太宽容,虽然大家都是大学生了,但是没有一定的束缚,还是难免会有人会懈怠。(王翔芳) 在李士金老师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被发挥到极致 本学期的文学史课,完全不同于之前按部就班,而是孔子讲学式的研讨。在李士金老师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被发挥到极致,而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点评的作用。李士金老师有很坚定的一种教育理想,即通过自己的课,培养学生的十大能力,如合作能力、判断能力等。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老师在第一堂课亲自给我们每一个学生布置的讲课任务,每一位同学所负责的一个流派或者一个作家,都是老师对照着教材目录亲口告知。然而,虽然是按着教材的顺序布置下去了任务,老师却提醒我们:教材上多是枯燥无趣的文学史知识,有些观点甚至是错误的。千万不要照搬教材,也不要面面俱到地做理论知识的呈现,突出、精讲一个点,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让听课的人印象深刻而不感到乏味,就算是成功了。有些遗憾的是,我自己的课讲得并不够突出生动,偏于理论化,并且有点面面俱到。老师对于每个人的评价都是以鼓励为主的,但也不会一味只褒不贬,所以有时甚至会和学生当堂争论起来。这样新颖的教法,兼顾文学史知识的获取和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无疑是有意义的教学试验。(纪从洁011301121)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文化传承既有宏观的视野,也有微观的把握。就精神文化的层面而言,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表达形式。[4]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文理交流,相得益彰。语言学习与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直接关系。语文老师一定要懂得一点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这是课堂教学艺术所必需的知识基础。语文教师对遗传生命科学要有所了解,这样才会理解因材施教的必要性。“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的内容再多,若自己不能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性,也无济于事。[5]修辞立其诚,躬行实践最为重要。
马二先生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290-295页。
[3]黄老的新浪博客: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2010-02-27 20:08:57) 。
[4] 李士金著《走向学习自由王国——献给中国青少年一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37-355页。
[5]李士金著《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思考》,线装书局,2017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