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21天造梦计划(写作训练营)一步步地学着自律橙子学院-30天专注橙长计划

成长这件事有没有套路可寻?

2017-01-09  本文已影响42人  阿同学

题记:新的一年继续学习,也继续去学会学习,努力成长,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成长这个话题其实很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但为什么事实上呈现的结果不同,大多数人成了平庸的那一个,只有极少数人真正获得了成长。我认为最重要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开启了,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然后守住主要精力集中突破。

最近有朋友要建一个小而精的关注成长类社群,在搭建之初她提出了几个问题,并做了调卷问查,下面我把这几个问题列出来,您也可以对照自己的情况回答一下,然后我们再看调查得出的结果。

关于成长那些痛的问卷调查。

1、您为什么想成长?

2、成长中的困惑是什么?

3、过程中会有什么情绪,如何对待?

4、做过那些尝试?收获大吗?

第一个问题主要聚焦在成长动机上,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提到了希望自己更强更好更自由,其余的则提到为了获得外部的认可(家长、环境、其他人)。从中可以看到内驱力是想成长的主要因素。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多数集中在困惑、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不知如何去做上。其次才是无法坚持、没经济外援、没时间、没环境上。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结果表明焦虑、迷茫、对未来充满恐惧成了当下想要获得成长的人群存在的主要情绪,而调查者所采取的也大都是逃避和转移的态度。

第四个问题被调查者给出的答案有七成以上的人是通过读书、社群、寻求外界帮助作为尝试的。也有部分人会进行自我思考探索,另外还有极少数选择了不尝试的消极态度。

通过阅读问卷中参与者的答案,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具有共性,迷茫没有方向感,会有焦虑逃避情绪是主要原因,而通过内驱力去主动尝试改变并寻求外界帮助则是主要的解决方式。这也验证了李笑来老师所说在成长这条路上你并不孤独。

以上的调查结果在50名想要成长的人群中得到的,但怎么判断自己目前的状态,哪种方式或者说切实可行的方法更能适合自己的成长呢?有没有这样一个工具可以借用,让成长这个词听起来不虚,更接地气儿也更好操作。

朋友推荐了易仁永澄老师的视频课程《进化路上的迷失与定位》,该课程用时90分钟,并且讲的都是理论性知识,但对于每个想要成长的人来说都该听听,就像课程题目表达的字眼:迷失与定位。只有我们看到自己所处的阶段做好定位,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精进,否则还会是一片混乱。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发现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在趋C状态。也就是心智力量有所开启,能够有意识的去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状态,但同时面对认知的初步开启,了解了学习成长对自己的重要性,对任何事情都想去尝试挖掘,可自身的能力又不足,以至于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感,生怕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记得《一步之遥》里那句经典台词吗?为什么懂得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同样有了觉醒的意识,也去各种尝试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步,为什么呢?我想还是定位没有做好。

诚然多去尝试没有坏处,但那有时就像打靶没瞄准靶心方向一样,环顾一周到处开枪,虽然也很认真瞄准做好准备就是无法击中靶心,也许会偶然转到靶心对面并打中,但前期不知道要放多少空枪,并坚持不放弃的射击才行。

以前听到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的时候,自己也会点头称是,可行为上依然还是那个没有对准靶心却坚持不懈去埋头打枪的人。听了桃计划里讲的木桶理论,我仔细想了下于我而言,最想提升的短板就是分析能力,这个短板是我所缺失的关键能力。

原因是对于很多事情我的思考不够深入,很容易人云亦云,身上也有老好人特质。用DISC来分析,是属于高I型,CD特质严重缺乏。而我想要提高的正是这方面的特质,我需要提高判断一件事情的分析能力,深入思考做出主观的判断。这也是给自己定位的前提条件。

过去两三个月我一直在得到上看李笑来老师的专栏,他每周只讲一个概念,通过深入浅出的例子来支撑他给出的概念,帮订阅者刷认知。不得不说这个专栏是我去年付费专栏当中最有价值的。

我在这个名为《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里,至今没有学到关于财富获取的任何技能,但却收获了未来成长心法。他告诉我们注意力才是最宝贵的,告诉我们要看得到别人的好,让我们戒掉抱怨,懂得付费就是捡便宜,知道什么是落后,如何从平庸走向卓越,也学会遇见贵人的方法,最重要是让我们学会活在未来。

学到的概念越来越多,但真正实际应用起来的只有我能记起来的上述这些,我知道这远远都不够,但却一直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以后再说,以后再去复习其他的概念。但是你知道一件事情如果你说以后以后,那恐怕就没有什么以后了。

所以当我读到易仁永澄老师的那篇《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时候,发现这个概念早在李笑来老师的专栏里就提到过,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篇文章,但却是被我刻意忽略的一篇,自己给出的原因就是我不懂不会运用,实际情况是我从来就没有尝试去按照笑来老师教的方法去坐享、找兴趣、去反思。

主观上就给自己下了定义说自己不行,没有刻意练习反而是刻意忽略难点重点,难啃的骨头就不想啃,当以这样的傲慢态度对待学习时必然无法成长。所以当我再次看到永澄老师的文章《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里面又开始提到“元规范”这个词,本能想逃避,但是另一种声音却告诉自己说放下成见,逐字阅读。

桃总在分享《你的时间需要管理》当中说过一句话印象深刻,她说如果你只愿意去做轻松的事,生活就是艰难的。但如果你愿意去做艰难的事情,生活就是轻松的。这句话我咀嚼了很久,并非之前没听过,只是现在有了切身体会,更能深刻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面对一篇明明知道它会对我有帮助的文章,但就因为它难懂没那么好理解,所以就放弃了吗?可如果连这点困难都不去克服,那以后还能做什么事情呢?过去很多年已经做过太多轻松的事情,也已经知道轻松的事情带不来成长,还不醒悟吗?

于是硬着头皮逐字阅读了一遍《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是有些地方不太好理解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再读一遍,似乎印象更深刻了,但还是有卡壳的地方。再读一遍,合上电脑回想一遍哪些规范印象最为深刻,还有想不起来的点。再读,再读,读到第六遍,发现卡壳的地方在同一处。

这个时候的我笔记也做过了,简易的思维导图也画过了,仍然是对文章里面的两个词“相对坐标和绝对坐标”理解不了。说实话有点儿沮丧了,再怎么说自己也是大学毕业的人,怎么反复阅读连篇文章都看不懂呢?想找人问问又不好意思开口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纠结了一阵,又发现度娘也没办法给我解惑,终于觉得与面子相比,还是弄懂了概念为好,否则又犯了以前畏难而退的毛病,于是就忐忑不安地在群里发出截图求帮助。我想象的被笑话的场面并没有,反而得到小伙伴的帮助,没想到还被隐身其中的永澄大大亲自解惑,有点儿受宠若惊。

总结:

都说2016年是知识经济开启的元年,这一年也都明显感觉到身边每个人都在努力成长,加入各种社群、订阅付费课程,面对免费微课更是来者不拒,可是真的学习吸收到了多少呢?为什么我反而看到了各种恐慌,在知识信息重压下的恐慌。

今天整理了自己2016年付费学习的课程,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在“囤知识”,认真学起来的只占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根本没打开过,只是因为有人背书推荐就去订阅,同时也高估了自己的精力以为会去学习。

重新说回永澄老师《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起初我认为在这六条当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积极主动,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有了主动的心才会有其他的事情发生。但现在我认为刻意训练更为重要,积极主动只是一个引子,如何把主观的意识分解到行动中去,并逐一实践才是真谛。

新的一年,我不会给自己报太多的课程,也不会去参加更多的社群,关注当下的自己,把已经接触到的课程挑出重点,捡最想要达成的目标刻意练习,精细分解,抱以耐心,放慢速度,重复训练,强化反馈,拒绝自动完成。同时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