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文是人生的一场修行
贵阳实验二小对我县的第一周“嵌入式”精准扶贫不知不觉来到了第5日。
今天我们语文科还是龚节强主任带领我们六校的老师在城关一小大会议室做的一个专题汇报课。原定的题目是《优选校本教研活动展示》,但鉴于我们县六校语文团队研修能力的发展极不均衡——城关一二小遥遥领先,初具规模;城关三四小刚刚入门,但还摸不着门道;城关五六小刚刚成立,万事起步中……
基于这样的情况,龚主任调整了这次总结汇报的内容,把专题汇报变为一次语文沙龙——《和语文一起修行》。
看到这个题目,我眼睛一亮,心里莫名地兴奋,有种认同的亲切感。
最近这几年,我接触最多的成长关键词就是“修行”二字。
从2018年邂逅“阳明心学”开始,修行这两个字就频频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从《曾国藩家书》到《王阳明心学课——修炼强大的自己》,再到稻盛和夫的《心》;从加措活佛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再到鬼脚七的《人生处处是修行》;从叶武滨的“时间管理课”到葛西纪明的《不疲惫的精力管理术:40岁,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整理术到笔记大神柯洲的“高效整理知识”术,再到胡雅茹的《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术》……
这几年一路走来,我围绕“探知”、“修心”、“执行”几个关键词的成长,都离不开“修行”二字。其中,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成了我“修行”的核心思想。
有人说“知”和“行”的距离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认真回顾我们生活中的知与行,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有些人知而不行,有些人乱行而无知,有些人明知而逆行……总之“知”与“行”严重错位,无法合一。
学习语文是人一生要做的事情——听、说、读、写、思都离不开语文。
对于教育教学中的语文来讲尤其如此,教师“教”语文必须先知之而后学才能行,最起码得边教边学,边学边教,这就叫“教”的修行;学亦当如此,学然后不断地去分享、应用,教会别人,最终才能沉淀为自己的语文素养,这也是“学”的修行。
龚老师把今天的分享改成这样一个题目,我觉得很有禅意,意味着语文教学是终身的事情——修行可不是朝一夕能有成就的。
但我不知道这参与其中的“精英骨干”们,能否领悟这禅意背后的期望,据我观察到的,我们学校那几位在团队里做校本研究思路时,大家合作还不错,但在汇报环节前却互相推着让别人去汇报——明显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没有舍我其谁的进取心。
作为教研组长,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获得主动进步,但他们却畏难不前,把这次成长的机会当作了一次包袱。
最后上去还是我作汇报,我想既然别人放弃了,那我就不能浪费机会。
关于这次培训的收获,还是让我们回忆11月2日龚主任在讲座上的一句话:“为学之道,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所谓“为学之道”即为“教书育人”之道,教育教学,没有有效的思考,就会变成没有目标的工作,教无的,学则无效,更无所谓得了。
结合周一的讲座和今天的沙龙,我总结出校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进行校本教研,聚焦课例观摩或专题(问题)研讨
==〉团队合作,梳理问题,聚焦关键,确定研究内容
==〉团队研讨,确定研究思路
==〉制定研究方案,开展校本课题研究
今天的统编语文讲究“一课一得”,而我觉得教师的培训也应该一样,“一培训一得”。若要我给自己提一个问,那我会问:“你做到一培训一得了吗?”
我仍用龚主任11月2日的话来回答:“为学之道,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愿你,愿我,愿我们都正走在了语文“修行”的路上,多思多悟,常思常悟,常悟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