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微尘

历史发展趋势和未来政治

2020-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背后国文

《论语•为政篇第二•二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钱穆译】子张问“十世以后的事,可预知吗?”先生说:“殷代因袭于夏礼,有些损益的,现在仍可考而知。周代因袭于殷礼,有些损益的,现在亦可考而知。将来有继周而起的,纵使一百世之久,我们也该可以预知呀。”

【杨伯峻译】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傅佩荣译】子张请教:“未来十代的制度现在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制,所废除的与增加的,可以知道;周朝沿袭殷朝的礼制,所废除的与增加的,可以知道。以后若有接续周朝的国家,就算历经百代也可以知道它的礼制。”

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个性鲜明,孔子曾多次评价他,说“师也过”,“师也辟”等。

他经常提问,也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他在这里问的是能不能预知十世以后的事。孔子是这样回答的:殷商沿袭上代夏朝的礼制,周朝沿袭上代殷朝的礼制,有废除、也有增加,我们都清楚明白,所以周朝以后的朝代,就是经历百世也是可以知道的。

为什么可以预知,孔子从礼的沿袭变化来作说明。他用洞察社会变革的历史眼光和他高深的哲学思想,他就从一个“礼”字入手,因为“礼,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之内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现于外表,而又为当时大群体所共尊共守者。故只提一礼字,而历史演变之种种重要事项,都可综括无遗,且已并成一体。必具此眼光治史,乃可以鉴往而知来,而把握到人类文化进程之大趋。”(钱穆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作为一代“至圣先师”伟大的思想方法。

【再读补漏】谈历史发展趋势和未来政治是个非常有趣但非常高深的话题,高深谈不了,我们不妨从有趣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政治的预测。

按照孔子的说法,对于以后历史发展和政治走向,我们可以从今天的现象作出正确的预判。我们不禁疑惑,这是不是太玄乎了?能预测未来不就成仙了吗?

我们要知道,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预测未来是指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不是说未来会发生什么事现在可以预先知道。假如这样,那些倾覆的朝代完全可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但事实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永远的英雄,没有不灭的朝代。

从先秦到汉代,到唐代、宋代、明代、清代,每一个朝代如滚滚长江奔腾向前。物质文明的发达,思想文化的盛世,安定的巅峰过后往往是蚁穴般的溃提,最后消亡,直至另一个政权的新生。谁能逃脱,谁不是如此?唐朝强盛吧!安史一乱,山崩地裂。清朝强大吧,小小扶桑就掀起惊涛骇浪。

那么我们能预测的趋势或规律是什么呢?

是礼制的发展,是政治的变迁。礼制可以根据每个朝代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但其核心内容是不会改变的,无论是哪个朝代,礼制的中心思想都是一样。下一个政权对礼制传承、累积和发展,就形成了他们的礼法制度;下一个政权对政治制度的承袭、扬弃和发展,就形成了他们的政治制度。虽然有所损益,但其核心思想没有变化。

如秦亡后,汉承秦制,唐朝全面继承隋朝制度,宋朝对唐朝制度的继承和变革,明朝对宋朝制度的继承和变革,清朝对明朝制度的继承和变革,都是在原先基础上有所损益,而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文化上大一统制度、儒外法内的治政制度,几乎都没有变化。这就是遵循历史规律,预测未来。

那么有趣在哪里呢?

就是历史的不断重复或似曾相识。如“黄袍加身”完全是赵匡胤对前辈郭威的复制,“斧声烛影”几乎每个朝代的老戏新唱,一代诤臣却饱受欺凌,精忠报国却泣血黄泉,戏码雷同,像出自同一个人的剧本。人们在惊叹唏嘘之际,发现历史不仅仅是悲苦,还有趣味。

然而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看纷繁的过往,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主宰着历史的命运。就像我们的人生,历史也没有假如,它的发展始终沿着一条清晰的轨迹在行走。我们在无奈命运的同时,历史也在嗟叹气运的无可奈何。

所以寻求未来的正确发展,我们是不是应该找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找寻更合理的政治方法,反省和反思目前不正确、欠合理的东西,以期在未来走得更坚实,更合天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