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

在文字里出生入死

2019-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灵宝0064强红瑞

    王君老师自己执教《老王》后感言: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老师是这样说的她也是这样做的。

    黄厚江老师也说:带着孩子在文本里进进出出几个来回。

    在文本中行走,恰似西天取经,非有九死一生执着不悔的精神方能开掘出语言的通途,继而发现世界,通达自我。我相信王君老师在研读文本的时候经历过这样的煎熬与磨砺,没有人像她那样更懂老王,更懂杨绛。

      她从似乎看起来平平淡淡的文字中感到了生命的力量,她巧妙地抓住“活命”一词,让学生反复地去感知“老王”的活命状态,我相信会极大的激发孩子们那种悲悯的情怀,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而灵魂中最高贵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悲悯。如果在文学的滋养中让孩子们具有了悲悯的情怀,我认为这是给灵魂最好的滋养。她又抓住了杨绛先生的心到底是“安还是不安”,让孩子们去感知“杨绛”先生的活命状态,杨绛先生是那个时代的最才的才女,最精英的知识分子,但是却遭到了最难以忍受最低俗的迫害,她的“心安抑或是不安”,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灵魂的叩问,最后她说: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愧怍!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世人的悲悯情怀,让这个世界散发着一抹柔和的光芒,这抹光芒让“不幸的老王"感受到了。

    我想一堂语文课,能给学生美的熏陶,灵魂的洗礼,引发了学生对人性之美的追寻和向往,我认为这是了不起的!

    如何能让平淡的文字化为真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先驱赶进去,然后让他们欲出不能,欲罢不休。老师采用各种手法让学生化成老王,成为杨绛,演绎着真实的生活场景,感同身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引起学生心灵的震颤,让他真正地贴近文本,贴近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里王君老师从语言出发又回到语言,在语言中反复的咀嚼体味:1.让孩子成为老王自述身世: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痛苦;2.老师演杨绛,学生饰老王,创造性对话: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3.让学生饰看客,创造性“演说”社会闲人对往老王的挖苦讽刺:理解社会对老王的凉薄。4.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理解老王有房无家的痛苦。5.诵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王君老师始终抓住语言,调动学生的各种身份,演绎着老王的悲苦人生,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就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在学生的眼中从平淡走向丰满。

    文本细读就是让心沉入词语里,如何让孩子在词语里出生入死,王君老师不仅引领着孩子去感受,更教给了孩子们文本细读的方法: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境、发现空白、探究疑点,这些方法适合学生,同样也适合每一个语文老师,也能引领着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文本里出生入死,细细揣摩,去咀嚼文字背后的生命意蕴。

    王老师在执教这课时,一定充满了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她的《老王和杨绛》,一定是从生命之河里流淌出来的,她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她说: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土中也依旧开出了花来,她说:爱得越多,隐忍就越多;爱的越多,愧疚也就越多……

    活出高贵的生命,即使是低到尘埃里的花,也会散发出迷人的香!当你在文字里出生入死,就一定能嗅到它的芬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