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锦心如梭》感悟三|当面对死亡,你会想到什么?
死亡在我们的文化中,是避讳,也是恐惧。死字开头,代表一种不吉祥,所以我们害怕死亡。人们忌讳谈论死亡,觉得它是丑陋的,阴暗的,可怕的。人一旦死亡,一般是按照辈份的家属送行的。
而尼泊尔是穷国,但是这个国家的幸福指数却是居高不下。当地孩子,一般在四五岁就见识露天火葬了。在印度教中,火葬是通往极乐世界的途径,孩子们在火葬台周围嬉闹游戏。死亡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早已习惯了。因此,死亡在尼泊尔的文化中,是很平常的事情。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话说到这里,你不禁会问,那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死亡呢?为何尼泊尔穷但是幸福指数是居高不下的呢?
且慢,来看看作者毕淑敏在《世界如锦心如梭》中谈到她理想中的死亡是什么模样的。作者云:“她理想等死亡是这个样子对。周围的人对死亡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在精神上接受这件事情的必然性,不悲戚和惊惶。在临终之人的最后时刻,尽量保持温和的平稳与冷静。如果实在忍不住,可以轻轻地哭泣几声,以示告别。”这是一种很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
这让我想起家中的伯母,最近查出得了后期的癌症,报告一出来,医生已判决回家待办后事,不用住院,住院也无济于事。家里人因此兴起了一番讨论,如何让病人延长生命周期,如何缓解伯母的痛苦?后来,大家一致认为为了节省开支,也方便陪伴她,在家治疗即可。在生命的接近尾声之时,她想要什么,一切皆满足她。似乎在面对无法逆转的死亡,不抢救,不单是为了节省资源,也是为了顺应生老病死一种规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如果我们面对死亡之时,心态是这样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一定要走过这个阶段,所以 把它正常化、从容化、洁净化、温暖化,这不但是对他人是一种仁慈,对自己也是一种亲切的关爱。
由此看来,为什么贫穷又落后的尼泊尔,幸福指数那么高?我们便不难理解了。人们都知道自己死后会怎样,非常清楚,一点都不陌生,都了解死后所有的程序,知道自己也一定会走这样的路。人们用心中那份踏实感来代替那份恐惧感,所以,当面对死亡来临,是他们淡定的、从容不迫的。
人的这一生匆匆来到世上之后又必须离开。这一生为了些什么?能够留下些什么呢?
我觉得像尼泊尔人们一样用“踏实”二字填满这一生,然后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创造出最大的价值留于世,便不负此生即可。每个人对人生,对生死,都有自己的想法,终其一生,不负此生便完满。
愿我们的存在,能够让世界更美好!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世界如锦心如梭》感悟三